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研发问答 > 微电子和IC设计 > 微电子学习交流 > 讨论:退出主流工艺的FAB用来干什么?

讨论:退出主流工艺的FAB用来干什么?

时间:12-12 整理:3721RD 点击:
比如像180nm以上线宽的FAB,十年前属于先进,现在俨然是落后的线。
主流数字产品如CPU/DSP/MEM,还有各种手机、PMP的ASIC都不会用它来流片。
中国可能还不是很多,美帝、日本、欧洲应该有一大把。这些生产线目前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难道仅仅是跑一些MCU之类的廉价代工?
已经建好就不可能再拆毁了吧,除非真是一点也不能生产了。而且它们固定资产已经折旧完毕,只要能跑东西就会带来利润。

这种线如果没有足够订单的话,开动起来就是赔钱,所以关闭才是理性的选择。

180nm还是很先进啊
.35仍然是模拟主流,1um铝栅工艺都仍然在赚钱

小尺寸的工艺只是更适合数字集成,真要说模拟上的性能,.18对.35并没有
优势,曾经对比过TSMC.18的N waffle管的驱动力(Ron),并不比同样尺寸
(芯片尺寸)的另一工艺厂的.35好。在.18工艺上,沟道电阻已经不是主要
矛盾,金属寄生有些时候比沟道电阻还大,如果不注意strip的数目以及相
应的w,有时加大w,Ron反而变大。
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模拟芯片上,数字部分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这个角度,
.18还是有其优越性的
最后吐槽一下TSMC的distribution,跑个MC下来真是惨不忍睹。了解了一下,
一来是代工厂给的参数本来就保守,二来TSMC的统计数据是综合不同fab的偏
差得来(某个特定的TSMC工艺,可能在N个location不同的fab流片),跟另
一个.35比起来真是差很多。

0.18um综合来说是noise最好的工艺,这个角度还是有优势;另外0.13um开始用铜互连,对于RFIC来说也有比较明显的好处

嗯,dar兄说的真好。
另外一个印证是每年的ITRS,不同类型的IC,集成度是排着队向前推进的。比如CIS这种特殊的器件结构,还在0.13向下排队中,甚至0.18的都还主流。
如果从设备角度考虑,很多设备是可以复用补充到下一代线上去的。
如果从商业角度考虑,排队现象满足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二手设备市场。

铜互连的小寄生,大电流,相对于铝,真是质的飞越,其实对于小尺寸的
缺点,有一项刚才没说,就是当单位面积的驱动力提高了,但是金属连线
的电流密度没有提高,这又没法减小DIE size。曾经遇到用小尺寸waffle
管时,Pcell的MET1电流能力没法满足spec的尴尬。
简单说,比如以前1000um^2的面积,可以提供100mA的电流,现在小尺寸
工艺下,可以提供200mA的驱动电流,但是MET1的承载能力只有150mA,
designer还是得加大面积来确保电流密度和life time的指标。

说来惭愧,我在的公司,这几年基本还以.35为主流,只是现在fab产能不够,
紧急找TSMC的.18来救火,结果一阵兵荒马乱,颇有些不爽
不过长远讲,还是要往小尺寸路线走的,大势所趋啊

能赚钱就行,很多时候具体到产品,不见得哪个合算。
所谓的大势所趋,没事,有mems接班呢。设备这方面,只有彻底坏掉的设备,没有没人要的设备:)

但铜互连的低寄生电阻对于提高大功率应用的功率效率,降低损耗非常重要,现在用CMOS工艺实现的RF PA基本都是在0.13um工艺上实现的。

比如像intel曾经遍布全球的
.5, 0.35, 0.25, 0.18等工艺线,现在是在做什么?
发挥余热还是卖掉。
如果增大WAFER,缩小线宽的话,我的理解应该是整条线都得换代,不能只是更换相应设备就了事了吧。

wafer size变大的话,肯定是新建一条线,而且往往facility都不一样了。
仅仅是缩小线宽的话,要看这条线和当前技术的实际状况,一般来说,最少1/3的设备还是能继续用的,多的话能超一半。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