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放大器电路设计的发展史
前置放大器是随着密纹唱片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对于我国来说,密纹唱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尚不会为CD唱片所取代,还必然有一段进一步普及的过程。因此必须从高保真要求出发,重视前置放大器的设计。本文从一个业余研究家的角度夹叙夹议地对前置放大器的电路设计史做了综述,可供专业人员及业余爱好者一读。
* * * *
作为音响组合系统中一个组成部分的前置放大器又称控制放大器,可以说它的历史是始自密纹唱片的诞生。在密纹唱片出现以前,固然也存在专业用的控制放大器,但只不过是以开关盒为中心的前置放大器而已,并不符合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前置放大器概念。密纹唱片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放大器形态,拾音头输出电压很小和需要均衡电路这两点,曾构成了十分突出的两大难题。而且可以说,前置放大器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追求改善信噪比和均衡电路特性的历史。
不过。在出现了CD唱机的今天,控制放大器在形态上将逐渐变得和以前有所不同。值此转折之际,不妨回顾一下这三十年来控制放大器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这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单声道时代的均衡电路
(四种有代表性的均衡电路,尚缺乏魅力)
在密纹唱片出现伊始的几年里,各唱片公司分别采用的是自己确定的均衡特性,属于混乱时期。在唱片刻纹时衰减低频、提升高频是早在粗纹唱片时代就已经广泛运用了的一项措施,但密纹唱片的补偿量大得与此不能比拟,而且在放唱时要求放唱均衡特性必须十分精确。看一下密纹唱片早期时的控制放大器就可以知道设计者的主要精力都花在如何适应多种均衡特性上面了,不免使人产生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
单声道时代是许多优异的音响器材辈出的时期。以扬声器为例,像英国Vitavox公司的CW-191和 Tannoy Products 的Autograph等等,都是在今天仍可作为一级品使用的。但遗憾的是,当时的控制放大器却没有一个在今天也能用的。不过,这是由于进入了立体声时代之后人们对控制放大器的功能要求有了改变之故,如果只从电路上看,则还是有许多很值提参考的事例的。
拿均衡电路的基本设计来说,就是在这个时期里确立的,而且关于均衡电路采用阻容型还是采用负反馈型哪种为好的争论也早在这个时期就开始了。当时的拾音头输出电压固然比起粗纹唱片时代来是大大降低了,但还在10~30mV上下,和现在相比仍高出近20dB。因此,单声道时期的控制放大器的均衡电路增益不过是10~20 dB而已。下面举出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四种均衡电路为例,但应指出的是,如果对它们完全照搬的话,在今天怕是不实用的。
图1是单级RC型,图2是两级的RC型,图3是单级负反馈型,图4是两级负反馈型。抛开图1电路不谈,图2~图4的电路在今天仍在以它们的改进电路形式被采用着。像Counterpoint公司的有定论的SA-5等的均衡电路,可以说基本上就和图2相同。如果对图3电路稍加改动并换用超高性能的通信用电子管,也完全有可能达到目前超高档机的水平。图4电路只要改变一下元件值就可以直接采用。至于图1电路则是今天无法再用的。这四种电路就是均衡电路的基本形式,即使是现代的半导体直耦前置放大器,也必属于其中的某一种。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电路的优缺点。
1. 单级RC型均衡放大器
首先看图1所示单级RC型电路。这种方式如果想在今天也能成立的话,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放大部分的增益应在60 dB以上;
(2) 放大部分的最大输出电压对于10 kΩ负载而言应在100V以上。
目前的拾音头以及其升压装置都是以均衡部分的增益在30dB以上为前提来设计的。RC网络的损耗有二十几分贝,即使单纯地做加法也需要放大部分的增益在60dB左右。
均衡部分的最大容许输入应达100mVrms,因而最大输出电压就必须能够作到0.1V×60dB也就是100V才可以。更何况它还是以阻抗很低的RC网络作为负载的,极不好办。因此,这个电路在今天是无法实用的。即使是在拾音头输出电压较高、对均衡曲线的精确重建并不要求的三十年前,它是否可供实用也是令人怀疑的。
2. 滚降/转折分割式RC型均衡放大器
图2所示电路却是大有希望的,是从单声道的当时到立体声早期广泛采用过的电路。与图1相比,每级放大电路的增益取为40dB以内就可以了,而最大输出电压也只要有十几伏即可,因而是易于设计的。
问题是次级放大器的噪声电平。由于它设在RC网络之后,因而残留噪声中的高频分量就直接与之有关,并且RC网络的阻抗还要很低,否则这一点也会在噪声方面造成问题。但降低RC网络的阻抗时,又要考虑前级放大器的推动能力。所以,这个电路虽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