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模拟电路设计 > 前置放大器电路设计的发展史

前置放大器电路设计的发展史

时间:02-09 来源:〔日〕是枝重治著 韩昌升 译 袁橹林 校 点击:

以比较容易给出中等程度的性能,却难于高性能化。

  在试制这一电路时,首先会因其信噪比不佳而致力于降低次级放大器的噪声。当这一点大致取得了成功之后,以要因真率不能令人满意而需对前级放大器下工夫了。前面讲过,以这一电路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是Counterpoint公司的SA-5。

  作为这种电路的变型电路,还有前后两级都采用负反馈放大器的一种作法。不过这时特别是次级放大器是不能采用板极-栅极反馈的。作为采用负反馈放大器来构成这种电路的一例,可举出埃洛依卡公司的Phoenix-70型前置放大器,这是由上杉佳郎氏设计的(见后)。可以认为如果用晶体管来构成这种电路的话,将能给出极为优异的特性。
  3. 单级放大、板-栅反馈型

  图3的电路是十分吸引人的,是英国电子管前置放大器最爱采用的,其中就包括有名的Quad牌的一些前置放大器。该图给出的是Leak公司的电路,由于用的是三极管而实用性不会很大,但如果采用放大倍数超过 50dB的高增益五极管--如6B-R23、并以金属箔电阻作为输入电阻的话,笔者认为是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均衡电路的。
Quad的电路还是满不错的,但在理论上尚存在疑点,作为个人意见,我并不欣赏。图5所示是麦克普劳德氏设计的电路,也是一种采用五极管的很令人感兴趣的例子。
  4. 两级放大、负反馈型

  图4的电路是十分典型的,过去出售的前置放大器有很大一部分采用的就是这种电路,而且即使在现在,也可直接供诸实用。对负反馈型均衡电路来说(包括图3电路在内),高频时β回路的阻抗将大幅度下降,因而频率越高就越容易使次级电子管过载,造成最大输出的降低和失真的增大。因此,如果想以这种电路取得成功,就不要使用一般的双三级管,而以在初级采用高增益五极管、次级采用板极内阻小、能给出大电流的三极管为好。具体讲来,可在初级用6267等管,次级用6DJ8等管。此外,采用SRPP方式也是很有意思的。

  从两级负反馈型派生出来的还有采取三级阴极–阴极反馈的Marantz型,这将在后面谈.作为两级负反馈型的变型电路可有McIntosh C-22 所采用的两级负反馈+缓冲放大器型。由于β回路是在缓冲器的前面,乍看起来可能以为并无意义,但其主要目的可能是在于稳定地加以正反馈。不论如何,这是一种作法极为特殊的电路,我们将在后面谈Marantz型电路时一并对之加以详述。

  还有一种派生电路是RC反馈型均衡放大器。这也是在单声道时代就被实际采用了的,但商品机中采用的却不多。从信噪比上看这种电路最为不利,然而却能给出极佳的音质,是笔者十分喜爱的一种电路。和通常的两级负反馈型不同。其β回路的阻抗对于高频也不下降,即使使用12AX7这类的电子管也能给出相当良好的特性。

下了工夫的音调控制电路
(最为合理的Baxandall型)

  单声道时期的均衡电路主要重视的是均衡特性曲切换功能,从实质上看可以说缺乏应有的魅力。与此相比,当时的音调控制电路则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极为充实的。不知道读者是否曾经把立体声机的一个声道关掉而以完全是单声道状态聆听过?声音的扩展感和丰满感固然会理所当然地削弱了,与此同时还应该会感到带宽也急剧变窄了。即使是今天,要想用单声道机给出音质良好的声音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当时就更难了。为了弥补拾音器和扬声器的缺点,当时曾广乏地利用音调控制电路来加以补偿。对于今天来说,音调控制电路已没有多大的必要性了,基至可以看到有相当一些前置放大器是不设音调控制电路的。

  1. 最为优异的Baxandall 型电路
  早在单声道时期就已经发表了Baxandall型音调控制电路,这是在今天也被认为是最优异的一种音调控制电路。图6是其全电路图。V2 是增益为1的板-栅反馈型放大器,V1是起缓冲器作用的阴极跟随器。不用说,由于板-栅反馈型放大器的输入阻抗很低,因而是必须耦合以输出阻抗低的电路才可以。在这个电路中V 1的增益为1,因而完全不能指望音调控制电路能够给出增益。

  厂家在后来生产的前置-功率放大器中,有许多是采用了图7所示电路。其中的V1是在无反馈条件下工作的,因而失真大,音调控制特性也不够好。只是它可以给出相当的增益,因而作为筒易型电路是适合的。不过,它已经不能说是Baxandall型了。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Baxandall型的电路虽说是负反馈型音调控制电路,却并不是由β回路来完成所有的音调控制功能。它是把与V1之间的耦合部的频率特性加以变化,并和负反馈给出的变化一道,来进行低频与高频的提升或衰减的。也可以在V 2的输出侧进行低频特性的控制,图8为其具代表性的例子。这时负载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