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模拟电路设计 > 前置放大器电路设计的发展史

前置放大器电路设计的发展史

时间:02-09 来源:〔日〕是枝重治著 韩昌升 译 袁橹林 校 点击:

的场效应管的温度特性就很重要,所用电阻的温度系数也很重要。采用一般的场效应管时,会因温漂而造成问题,这就需要采用特殊的孪生型场效应管。这就是说特性不好的元器件根本不能用,还不用说音质好坏,首先从这种电路本身的要求来说就不能用。不可否认,这样做的结果和音质的改善是有关联的。

  此外,和交流放大器相比,直流放大器基本上不需要耦合电容。由于还残留有漂移,因而在实际中在均衡电路与平直放大器之间还是要插入一个耦合电容的,但在此处可以使用特性较好的薄膜电容或云母电容,这就比必须采用电解电容的交流放大器了电源的重要性,这也是一个不算不重要的副产物。
在金田氏直流放大型前置放大器以及玛克 · 雷文森LNP-2之后,直流放大化成了控制放大器的标准形式。

4. 直流伺服电路、超级并联调节电源和无反馈电路

  在日本,从1970年前后开始的电声产品畅销之势,到1975年时变得更加旺盛了,连那些昨天还在生产电风扇的厂家,也开始做起音频放大器来。十台放大器就有十种设计思想和十种电路。一年里要推出好几十种新产品,而分别采用的又都是十分庞大的。

  在音频放大器的质量和数量都异常地发展了的同时,也相对地缩小了各具体放大器的存在。在七十年代中期那些当时很著名而有定论的机器中,现在有哪一个还享有令名呢?除玛克 · 雷文森等有限几种放大器外,差不多都被人忘却了。像当时很有名的Yamaha C-1、C-2,Accuphase C-220,TrioL-07C等,都是如此。这决不是由于它们在电路上比玛克 · 雷文森的差。

到底原因何在呢?恐怕还是由于采取了硬件第一主义、电路设计主导主义所致。如果再深入挖掘下去,还会追究到日本的产业结构本身。一台也好,一定要比别的厂家销得多些。为此就要采用新电路,以广招徕。于是新电路纷纷上马,而各放大器的具体存在却与之成反比地被冲淡了。

  不过,其中确实有几项重大的发展,其一是采用了伺服电路来抑制直流放大器的直流漂移。如前所述,在早期的直流放大型前置放大器中,为了隔离均衡电路所产生的直流漂移,需要在和平直放大器耦合时插入耦电容。要想去掉这个耦合电容,就需要给均衡电路加上直流伺服来降低直流增益。

  即使假定存在有完全不具有直流漂移的电路,让音频放大器重放出直流信号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只要用的是在低频具有共振点的通常的拾音器,那么就绝对有必要把10Hz以下的频率分量切除掉。为此,有多种多样的采用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控制电路做到了实用化。在日本最早实现了这一点的是Onkyo公司的一系列称为"超级伺服方式"的放大器(图38)。

  其二是超级并联调节稳压电源的采用。并联调节稳压电源早在电子管时代就有了,而对之加以显著改善并用在前置放大器上的则是Stax公司.它与串联调节型不同,难于控制大电流,但作为前置放大器用的电源却是一种极为优异的方式。

  采用了这种电源的Stax SA-X型前放大器,把电源和放大器本身分装在两个机箱之内,除电源电路十分优异外,前置放大器本身也是精心设计的佳品。其电路方框图和电源电路见图39,在七十年代的日本制前置放大器中当居首位,甚至在全世界也可能是头一名。

  它那发暗而有些单薄的音色是笔者所不中意的,但从客观讲却不能不承认它的音质还是很好的。遗憾的是,这种型号在几年前已经停止生产了,可能是由于成本提高而不划算的关系。它在鱼龙混杂的日本制前置放大器中,可以说是一个高出其他一头的存在。

  要说音色发暗而单薄,这并不只限于SA-X才如此,而是以玛克 · 雷文森为起点的许多现代型前置放大器的通病。不管是电子管式还是晶体管式,一般来说只要反馈加得深,就会表现出这一倾向。不论在负反馈回路或其他方面想什么办法,这种倾向也是绝对不会被改变的。

  笔者一直感到奇怪而不能理解的是,世上的前置放大器设计者在听到这种声音时难道就心安理得么?最令人败兴的是,就连最近设计出来的无反馈型均衡放大器,所给出的也还是这种冷音色!不知道是否是由于扬声器的原因还是由于唱片本身的原因。也许这种冷音色正是现代的特点?

  在这种潮流中Pioneer公司在1979年末推出的CZ-1具有与众不同的实际意义。首先是它的外观就特别。其次是它是不具有整体反馈环路的所谓无反馈放大型,但从特性上看,失真是相当小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声音十分生动,极富魅力。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至今仍很吸引人的前置放大器。

然而,在这个CZ-1推出五年之后的今天,尽管它仍在出售,也被人忘却了。原因何在呢?以1980年而言,包括进口的在内,日本市场上正在服现役的前置放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