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模拟电路设计 > 前置放大器电路设计的发展史

前置放大器电路设计的发展史

时间:02-09 来源:〔日〕是枝重治著 韩昌升 译 袁橹林 校 点击:

焕发异彩的业余作品

  其后不久,进入晶体管时代,Marantz 7和McItosh C-22分别在1967年和1970年左右停止了生产。但是在这以后,高性能电子管式前置放大器仍由业余爱好者和某些较小的厂家继续研制着。像和田茂、中村文则、辰口肇等业余研究家所分别研制的前置放大器,都是别具一格的。

1. 和田氏的SRPP型前置放大器

  图20所示为和田茂氏的SRPP型前置放大器。虽说采取是SRPP方式,却和图18有所不同,或者可以称之为SRPP阴极跟随器,有趣的是,这个电路可以说和文氏电桥型失真仪的放大级完全一样。图21给出了武末数马氏设计的失真仪的滤波部分的放大电路,而这个电路基本上是可以原封不动的用在均衡电路的。不必多说,失真仪的滤波部分当然是要求极为陡峭的滤波性以及低失真、低噪声的。这些要求也正是对均衡电路也直接适用的要求。

  从本质上讲,和田茂氏的电路属于Marantz型的变型。但是作为六十年代后半期设计的放大器来说,是在十分先进的设计思想主异下制作的。这是指:
(1) 废除了音调控制电路以及其他一切滤波器;
(2) 输入输出端子不采用针型插孔而全部用的是金属插座;
(3) 不再采用母线一点接地而改用就近接地方式;
(4) 除信号外,不让一切交流分量流入底板;
(5) 在信噪比方面注意残留噪声;
(6) 精确地设定均衡曲线。

  以上各点全都是现代最尖端的电子管式放大器所正在实行的。此外,β回路的阻抗也取得充分低。和田氏的前置放大器在当时似乎并未引起多大的注意,但从以上所讲的看来,我认为实在是一个极了不起的设计。
2. SRPP电路的优点

  和田氏前置放大器在电路上的特点是它把Marantz 7型的第三极阴极跟随器换成了SRPP。从输出阻抗来看,阴极跟随器已经可以充分满足要求了,却为什么还要采用SRPP呢?理由来自于阴极跟随器的输出阻抗是和作为它负载的阻抗无关。这一点常会受到误解。

  从图22所示阴极跟随电路来看,把R K2改为板极电阻而给出的通常的板极放大器增益是被全都变成了环路增益的,当电子管采用了12AX7时,反馈量大约为33dB。因此,输出阻抗会降至1kΩ左右。可是,如果让这个电路带动1kΩ的负载,情况会如何呢?

  对12AX7来说,其直流负载电阻约为100Ω,交流负载电阻约为1kΩ的负载。给12AX7的板极性曲线画一条1kΩ的负载线就可以看出,在这一状态下对交流而言几乎是呈短路状态。因此,从理想情况讲,即使是阴极跟随电路,其负载电阻也是最好在R K1的两倍以上。

  我们重新来看一看Marantz 7。如前所述,Marantz公司在第三级采用了阴极跟随电路的理由并不是由于β回路的高频阻抗低而采取的应付交流负载电阻低的措施。当然这也可能是一部分理由,但其第一目的却始终在于想用更低的阻抗来推动人低阻抗β回路。
那么,要是再进一步,用一种对重负载的带动能力强、输出阻抗更低的电路来取代这个阴极跟随电路的话,情况会如何呢?很明显,只有如此,那个因β回路阻抗很低而带来的高频最大输出电压下降问题才算得到了解决。
和田氏前置放大器是由于用600Ω衰减器作为音量调整器南昌采用了可带动600Ω负载的SRPP电路的,但这样做的结果,同时也就解决了负反馈型均衡电路所长期存在的这个老大难问题。

3. 采用P型衰减器的中村氏前置放大器

  如前所述,在六十年代生产的日本制前置放大器绝大多数都没有什么魅力,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上杉佳郎氏设计的埃洛依卡公司Phoenix-70,电路见图23。放大级的数目很多,音质方面不无问题,却很奇怪地具有高级感而令人喜欢。

  从高级感来讲,业余研究家中村文则氏制作的前置放大器是相当突出的。外观可以说完全连Marantz 7和McIntosh C-22也瞠乎其后。如图24所示,第一级用的是超小型抗震管6N-H10,加有板-栅反馈,作为电唱放大器(head amplifier)而位于两级负反馈型均衡电路的前面。其音调控制电路为正统的Baxandall电路。

  这个前置放大器除用有超小型抗震管外,其最大的特点是在那个时候就用标准的P型衰减器取代了音量电位器,表头也用的是YEW公司按BTS标准设计的产品,从包括外观在内的整体上看,它当居六十年代日本前置放大器的首位。如果只从电路上讲,则首位应归于前述和田茂氏的前置放大器。

  4. 辰口氏前置放大器的设计思想

然而如果从设计思想来看,首位又应该给哪一个呢?我认为应属于辰口肇氏的针对包络失真采取了措施的前置放大器。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前置放大器,是本着"放大器不过是电源的调制器"这一想法出发设计的先驱。本机的特点是全部废除了去耦电路和采用了稳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