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第三次互联网浪潮:用户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第三次互联网浪潮:用户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时间:02-28 来源:《网道》 点击:

网民在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获取资讯、寻找娱乐、获取工作相关信息等,腾讯提出在线生活平台这样一个口号,是一个竞争口号,即来腾讯什么都有,对用户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另外,腾讯拥有IM软件这个非常具有用户粘性的"杀手级"的产品,利用与其捆绑去拓展如QQ电视、电子购物平台、未来的通信沟通类服务、娱乐游戏等其它服务,比较能够得到用户的认可。

  张灵燕:如果将信息+沟通+娱乐+电子商务整合在一起,对于网民来讲,应该是愿意接受的,这样更易于网民网络生活的开展。但同时要注意到,网民的注意力是很难集中的,而且对信息的要求也是很苛刻的。如果一个媒体有实力去做到这个,那么便可以成为把网民牢牢固化在自己媒体上的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如果网络真的能够按照网民的需求,把需要的功能都集成起来,那将是一个超级的媒体。

  作为媒体,网络具有高投资回报率。有着两到三年以上的网络营销执行经验的广告主,特别是一些有针对性的行业如汽车、IT、通讯、手机的广告主,对网络的价值包括对网络受众的价值是比较认可的。但对于一些新的领域的广告主,让他们认识到网络营销的价值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教育和引导过程。

  金定海:打造集信息+沟通+娱乐+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在线生活平台",说白了,就是在生活实态的逻辑前提下复制、仿制、创制生活路径,达成传播的快捷和方便。这种网络在线服务在渐渐地培养网民的消费习惯,从陌生到熟知,从尝试到喜欢,从个人癖好到社群方式,从游戏消遣到商业推广,大量非秩序化的公众聚集开始走向网络在线,在日常生活形态中的生活关系被重新塑造,这无疑是一种最具革命意义的文化形式!至于在线服务,远没有被开发出来。加上今后网络与手机的结合,动态性的在线技术将会变得更有价值!

  趋 势 篇

  关键词:竞争 整合 主流化

  传统企业全面进入互联网,人们日常生活进入虚拟与现实交融的世界。

  从边缘走向核心,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日渐清晰。

  网 道:面对国内互联网5%市场渗透率临界点的到来(在《INTERNET GUIDE 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中指出,当互联网市场渗透率达到5%,互联网市场会有一个飞速发展),"主流经济网络化"、"主流生活网络化"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各位对此是怎么看的?

  胡延平:从互联网应用的角度来看,2006年是关键的一年,也是转折性的一年。2006年已经是一个拐点,5%这个临界点已经突破了。从用户来讲,2006年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0%,CNNIC的报告是1.37亿。从网络广告来讲,网络广告市场将近50亿。网络广告已经突破了网络广告市场的5%,网络广告的增长未来两年都会在50%上下。

  对互联网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可以撇开资本市场,甚至撇开很多互联网热点,就看用户在用什么,用户需求的增长是什么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有个根本的命题是--应用的快速增长是当前互联网发展最强劲的驱动力。比如说博客,在过去一年里用户到达规模已经超过1亿人。而2005年,门户、搜索都没有超过这个数字。这就是新的互联网服务的生命力,或者说是用户参与的互联网的生命力。

  当用户自己成为互联网的主角的时候,互联网将会有多可怕。还有像播客,2006年底,我们的宽带用户数量已超过一亿,宽带用户里面每10个人里差不多有7个人在过去一年里浏览过播客或视频分享的网站。

  国内网络用户数每年的增长量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的人口数,每一个用户的月互联网支出增长了7%之多。由于总的用户基数大,过去一年互联网用户的消费总额实际增长了47%.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也就是说,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已经融为一体。

  刘炽平:网民数量逐渐增多,网民大多是社会中的精英、潮流带动者,他们会带动着中国的主流经济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技术方面,宽带用户越来越多,目前用户超过一亿。随着宽带的普及和带宽的增加以及技术的不断突破,互联网可以做到的事情越来越多。从应用的角度,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的结合,可以给用户带来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从内容来看,Web 2.0让互联网的应用内容更深、更丰富。总之,无论从用户、技术、应用还是内容的角度,主流经济的网络化和主流生活的网络化是必然的结果。

  网 道:中国互联网第三次浪潮下,互联网在从边缘向核心的发展进程中迈过了坚定的一步,各位怎么看待互联网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杨伟庆:第一个趋势,行业还需要一些整合。大的公司会越来越大,大家会通过一些并购、金融手段进行一些整合,形成几个大的互联网集团。

第二个趋势,小的服务更加细分,针对特定受众的服务会出现某些细分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