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从业者的未来
摩尔定律看起来是个技术定律,本质上其实是IC行业的妥协罢了。
在那个主要靠工艺技术提升性能的年代,参与的玩家都遵循每18个月密度翻一倍的节奏,那么大家就都有饭吃。否则就是恶性竞争。那几个大玩家定了这个基调,然后就一直按照这个大家都能接受的速度来提工艺,然后也一直过得比较滋润。所以你看每年的ITRS啥的road map,其实就是大家达成一个共同的技术目标,就以这个速度往前推进,但实际上如果要更快一点,以诸如Intel的技术实力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只是谁也不会傻乎乎地这么干罢了。
从技术上来看,工艺极限确实是会达到的,但so what?如果玩家还是那几家,只要没有谁能秒杀谁,那么会达成新的妥协的。如果有新的玩家进入了,那么估计会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总的来说IC工艺方面的核心技术还是比较高大上的,华为这种光脚屌丝干翻高富帅的故事在IC工艺方面发生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只是随着时间慢慢推进,像中芯这种可能也会慢慢地走到3.8nm之类的。。。
看看这个:
恒温器:Nest Learning Thermostat。Nest 恒温器的核心是一片ARM Cortex A8 CPU,配有多个温度传感器,运动与光线传感器,Wifi芯片。温度传感器是用来感知室内温度,运动与光线传感器的作用是探测室内有无人在行走。Nest 恒温器可以通过Wifi芯片与Nest Labs的服务器相连,获得各种互联网信息,比如:时间、地区、天气、等等,也可以通过Wifi把用户的行为信息备份到服务器上,在更换设备的时候,不需要重新学习一遍,而只需要读取原来的备份数据。ARM CPU自然是分析各种数据,完成机器学习算法之用。
简单给Nest恒温器的学习算法建造一个模型,目标函数的输入向量有五个维度:地区、时间、天气、人(有或无)、温度。输出为1,代表用户接受了输入向量;输出为0,代表用户拒绝了输入向量,Nest需要自动调整。Nest的算法是一种“非监督式的学习算法”(Unsupervised Learning),通过用户的反馈,经过一定时间的数据样本累积,对输入向量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划分出合适的分类,从而能够为用户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统计意义上的“正确”输入向量,以达成智能调控室内温度的目的。
和做工艺的聊过
现在主要是光刻的技术跟不上摩尔定律了
一层金属要多次光刻,花费非常高,所以省面积不省钱。。
所谓夕阳,是高富帅公司在里面窝着,屌丝公司难以跨跃。
IC的成本和项目周期决定了屌丝公司很难干倒高富帅公司,至少成本降不下来时是如
此,人是次要的。
而互联网企业则给是在给人希望,快速有效,资本喜欢,模式简单:人+钱+机器+宣
传,位于所有行业的表层,灵活多变,屌丝变高富帅的几率最大,至少大家看起来如
此,铺天盖地的。实际如何另外考虑。
硬要IC+互联网的结果,好不容易看起来有希望的互联网,又跳火坑里去,啃硬骨头。
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只能国家来干,担负着国家的责任,民企还是赚钱好,不要反人性。
按道理说现在mpw 很便宜了,.13 工艺也不贵,
IC 应该能搞些个体户做些芯片卖钱了,只要有好的方向。
上学的时候就想过拿定制化的硬件去做很多软件能做的事,可是软件可以随便调试,硬件等实现了,再发现bug不就废了么,周期还是比软件长,这问题怎么办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
我觉得要么就用FPGA实现,要么就只能在发现致命的bug后再流片了。
尽量的把要求速度或者重复次数多的地方给硬件来做,其他的东西交给软件做,如果硬件有问题的话,也许软件也能做一些适当的弥补。
原来我也是这个想法,现在要变了
随着工艺越来越好,transistor变得很便宜,所以灵活性和时间更重要了
所以面积功耗大些,但是用软件能搞定的,也就用软件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