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无线通信业界新闻 > 运营商整合,可从物联网开刀?

运营商整合,可从物联网开刀?

时间:12-14 来源:互联网 点击:

随着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3GPP在今年6月宣布完成NB-IoT(窄带蜂窝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工作,基于授权频谱的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技术在蜂窝通信阵营内部取得了标准上的统一,这为通信运营商抵御以LoRa、Sigfox、RPMA等非授权频谱技术建网的威胁扫除了标准障碍。因此,包括中国三大运营商在内的全球主流运营商纷纷加大了NB-IoT的推进力度:

中国移动10月30日,中国移动宣布其成为全球第一个完成端到端NB-IoT实验室测试的运营商,下一步将进入外场测试。按照中国移动的规划,在2017年第四季度基于蜂窝物联网技术建设的网络会开始商用。

中国电信在天翼智能终端交易博览会上,中国电信董事长杨杰表示中国电信将于2017年上半年建成覆盖全网基于800M的NB-IoT网络,同期也将支持eSIM以促进中国电信的物联网从过去基础薄弱走向行业前列。

中国联通在2016年中国智能终端技术大会暨中国智能硬件开发者大会上,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物联网研发中心总监胡云表示,今年是联通的NB-IoT试点年,明年是商用元年。目前中国联通大规模NB-IoT外场实验计划已经开始启动,并计划今年在上海建设千站规模,可以满足整个上海主城区覆盖。

三大运营商不约而同地都将2017年作为NB-IoT的商用元年,主要是彼此之间市场竞争的需要。按照工信部统计,截止到今年9月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13.16亿户,4G用户占比也已高达52%,因此在人与人的之间的通信相对饱和的市场环境下,三大运营商均将物与物之间的连接——即物联网视为下一个增长点和竞争高地。为在市场上抢占先机,三大运营商一哄而上以激进的姿态启动NB-IoT的网络试验和商用计划,并将NB-IoT迅速升温为通信行业的热点。

在NB-IoT越来越炙手可热的当下,笔者却以为整个行业更需要对NB-IoT火热背后的问题进行冷思考。按照业界共识,如下表所示物联网业务应用可分为高、中、低三类, 在上层应用的发展还需要LTE技术向未来的5G演进的情况下,运营商将NB-IoT作为从移动通信领域转战物联网的切入点,一是因为市场大,NB-IoT所支撑的低功耗广域物联网应用占到全部应用的60%左右; 二是因为技术要求相对较低,NB-IoT可基于现有蜂窝技术在较窄的带宽上满足低速率业务的需求。虽然NB-IoT由此成为业界公认的最适合运营商部署的物联网技术,但笔者对于三大运营商争先恐后地启动NB-IoT的激进计划仍有三点质疑:

质疑之一:三大运营商以2017年商用NB-IoT为目标来推进网络建设是否过于冒进?

毋庸讳言,NB-IoT是技术演进和市场竞争的综合产物,以爱立信、诺基亚和英特尔为首的NB-LTE阵营和以华为、高通为首的NB-CIoT阵营几经数年缠斗,最后迫于非授权频谱技术发展迅速的压力才得以在2015年9月启动工程立项统一为NB-IoT,其后也只用了短短10 个月的时间就在2016年6月完成了标准冻结,其推进速度之迅猛略显仓促;而且按照NB-IoT标准工作组的时间计划,最后的一致性测试标准要到2016年12月才能完成,三大运营商要在2017年商用NB-IoT的时间表明显过于急迫。

一项技术标准从确立到成熟需要一个过程,而从成熟的技术标准演进为产业标准需要得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共识与配合,这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因此正如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刘韵洁在"2016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峰会"上针对5G过早投入会有风险的表态一致,针对NB-IoT这项新技术运营商需要加大研究力度,但是对于NB-IoT网络的全面部署,则需要实事求是地根据技术成熟度和业务培育情况来考虑,否则过早的投入一定会有风险。

三大运营商冒着风险激进地推进NB-IoT网络建设,主要还是来彼此相互竞争的需要,每一家都想要通过跑马圈地来打造物联网时代的网络垄断优势,这暴露出的还是运营商传统的管道思维:迷信连接的价值,相信更快的建网速度和更强的连接能力就意味着更大的话语权。其实中国移动原董事长王建宙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物联网颠覆价值链和生态链"的观点,认为物联网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价值链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变化,产业价值从连接层上移到了平台层和应用层,运营商应该顺应这一变化,将竞争的中心从以网络为主转向平台和应用。

质疑之二:三大运营商竞相投入NB-IoT网络建设究竟能带来多大的收益?

从NB-IoT建网投入来看,中国电信总经理杨小伟在世界互联网大会论坛上透露中国电信将在2017年上半年完成30万FDD基站的建设,并同时实现800MHz NB-IoT全网覆盖;而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而言直接升级其现网的GSM基站来支持NB-IoT虽是较为省钱的建网方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