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无线通信业界新闻 > 运营商整合,可从物联网开刀?

运营商整合,可从物联网开刀?

时间:12-14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式,但考虑到两家运营商的GSM基站开网时间久远,尤其是物联网需求集中的城区基站在网运行时间更长,这些老旧设备支持升级的比例很低,因此其新建站的投入与旧站升级的成本相对于中国电信也少不了多少。此外,物联网设备无处不在,比手机有更高的覆盖能力要求,当年中国移动为支持其高峰时期的5亿2G用户所部署的GSM基站数量就将近90万站,而NB-IoT一旦启动建网,则三家运营商后续为支持十亿乃至百亿连接所需要的建站数量将更殊为可观。

从NB-IoT网络的产出来看,由于NB-IoT支持海量连接、有深度覆盖能力、功耗低,适合于传感、计量、监控等物联网应用,因此对于传输速率要求较低(<200kbps)的智能抄表、智能停车、物流监控、智慧农林牧渔业等都是其主要市场。这类应用占到物联网全部应用的60%左右,虽然范围广泛但却分布在多个垂直行业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而且这些应用市场又具有设备数目巨大但数据量小的显著特点,因此呈碎片化分布的极小数据量的传输将使运营商的流量经营手段在NB-IoT业务上无法实施,其仅仅提供连接服务的直接收入很低,所以NB-IoT网络对于运营商的直接收益其实非常有限。

根据麦肯锡数据,未来物联网产业链中设备层、连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价值占比分别为 21:10:34:35,网络连接层在物联网总体收入中其实是占比最低的,因此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NB-IoT网络注定是低效的投资,而三大运营商为如此低效的投资重复建设三张网络对国有资本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质疑之三:三大运营商分头建设NB-IoT网络是否有利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按照三大运营商的频谱分配和建网计划,中国联通的NB-IoT将部署在900MHz,中国电信部署在800MHz,而中国移动则较为尴尬:目前TDDLTE系统不支持NB-IoT技术,而中国移动没有FDD牌照,因此在GSM 900M上重耕NB-IoT是打了一个擦边球。但由此最后形成的格局则是在中国的万物互联时代又将形成三张频段各异、各自为政的"局域物联网",而且由于NB-IoT不支持运营商之间的漫游,所以这三张物联网还将各自割裂,彼此成为孤岛。特别是在初期网络布局上,三大运营商主要采取在其现有移动通信基站覆盖范围内升级的方式优先在主城区支持NB-IoT的做法,即使在同一家网络上也容易形成孤岛林立的碎片化格局。

但这一格局明显与物联网的技术特征相矛盾。 物联网的技术特征是"全面感知"、"互通互连"和"智慧运行",其中的"互通互连"是"全面感知"和"智慧运行"的中间环节,是物联网的血管和神经,天然地要求网络具有"开放性",只有"全面感知"的数据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入网络实现无障碍的"互通互连",才能带来物联网的包容与繁荣。而三大运营商各自为政的三张NB-IoT网络不仅在中间的网络层造成了数据互通的人为阻碍,而且因为其频段各异,对于下游的感知层也形成了困扰,特别是物联网芯片、模块产业因为多频段支持的需要而必须额外增加成本。

以智能停车的物联网应用举例,三家毗邻的停车楼如果由三大运营商各自建网以支持NB-IoT的覆盖,则这三家停车楼要布设的传感器、读写设备、智能卡等终端均需要分别支持不同的频段技术,对于业主而言无法达到规模采购的成本优势,对于用户而言也因为数据不能互通无法同时取得三家停车楼的车位信息而难以享受到物联网智能停车的便利。

基于上述三点质疑,笔者认为如果行业监管任由三大运营商争先恐后地推进NB-IoT网络建设,则必然会在NB-IoT的起步阶段就形成七国八制的混乱局面,并在物联网市场重复移动通信市场的恶性竞争,造成国有资产浪费并损害物联网的发展。因此,笔者建议物联网的建设和运营要有"顶层设计",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从战略高度上对三大运营商的物联网建设与运营做出统一的安排与部署,特别是结合当前正在稳步推进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NB-IoT为切入点对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铁塔在内的运营商进行业务整合,具体建议方案如下:

1.由中国铁塔建设一张统一的、低成本的、可共享的NB-IoT网络

正如上文分析中所提到的,物联网的包容与繁荣需要"互通互连"的网络来支撑,与其任由三大运营商投入巨资来打造三张各自为政的NB-IoT网络,莫如从一开始就由行业监管明确意见:全国只允许建设一张NB-IoT网络来统一支持分布广泛、类别庞杂、通信需求不高的各种物联网底层应用。

同时为确保这张全国统一的NB-IoT网络的低成本建设,笔者建议行业主管部门要考虑更低的频段,比如被称为黄金频段的700MHz,一是因为相比三大运营商在800MHz和900MHz上的建网计划,700MHz无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