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能汽车发展现状以及趋势
现无人驾驶。
在中国,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智能驾驶研发团队和智能驾驶创业企业往往拥有更高的技术实力,并较海外企业更加积极地尝试推动智能驾驶汽车的落地。
4,智能驾驶汽车的量产与普及尚有较多瓶颈
从188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到现在,130年来汽车在给人们带来大量益处的同时,也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环境污染、道路拥堵、交通事故带来的伤亡等等。
智能驾驶则能够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传统驾驶方式产生的用户痛点。例如智能驾驶汽车使用清洁能源可以缓解环境污染;智能驾驶汽车可以根据环境调整行驶速度、精确选取行驶路线,以缓解交通拥堵;智能驾驶汽车可以避免人为因素(不遵守交通规则、疲劳驾驶等)造成的交通事故等。
从技术角度看,无人驾驶汽车在各种复杂路况下完成路测,使得无人驾驶概念完成落地。各种相关技术、硬件、软件的不断升级,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成为智能驾驶的强大技术驱动因素。此外,各国政府和资本市场也为智能驾驶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虽然目前智能驾驶市场中资本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资本方却存在着急于商业化变现的诉求。虽然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进入者众多,但从中国大环境下观察,其技术水平和工业水平对于保证高品质智能驾驶汽车落地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在中国,百度、长安、北汽、智车优行等企业已经开始展示自己的智能驾驶汽车,并尝试商业化落地,但与之相对的是其路测里程数远未及国际领先智能驾驶企业的路测里程数。
Analysys易观分析认为,中国智能驾驶企业在资本驱动下加速商业化步伐应更多考虑政策与安全性等问题,此外智能驾驶领域过早商业化将可能使一些技术实力较强但资源较少的企业提前出局。
智能驾驶驱动因素
●传统驾驶方式存在大量缺陷,而智能驾驶则能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予以解决
1. 解除司机限制:在智能驾驶汽车里,不需在意司机是否未足岁、过老、无驾照、眼盲、精神不济、酒醉等等。
2. 减少司机数量:智能驾驶汽车可以不需要有人在车上,自动行驶至所需之处所,如搭载乘客或进行维护。这对货车、出租车等运营用车辆尤其相关。
3. 增加单位汽车运力:运营用智能驾驶汽车可以在一处让乘客下车后,到另一处搭载另一位乘客。此外移除方向盘与其他驾驶界面,可节省座舱空间,并允许不需乘客坐在驾驶座的座舱设计。
4. 减少交通事故:智能驾驶汽车可以使用主动与被动感测器(如光学雷达与雷达)持续做大范围的感测(如可见光、红外线与超音波之类的声波等),具有360度视野,因此可以对潜存危机做出安全的反应,且其反应能较人类驾驶更为迅速,并且不会疲劳。
5. 减少道路拥堵:智能驾驶汽车需要更少的行车安全间隙,并且能够更好管理交通流量,进而增加道路通行能力,及减低交通拥堵。
6. 车速增加:智能驾驶汽车通过互联网进行联动,得以具有更高的车速限制。
7.节约能源:道路拥堵减少和车速增加能够进一步节约车辆行驶的能源消耗。
8. 缓解停车问题:智能驾驶汽车可以让乘客下车后,停到有足够停车位的场所,并在需要时返回搭载乘客。
9. 减少交警数量:减少对交通警察的需求。
10. 减少道路标志:智能驾驶汽车能以电子方式接收道路标志并规划线路。
11. 减少车辆失窃:车辆感测能力的提升,可减少车辆失窃。
●技术升级
芯片、传感器、电池技术等智能驾驶上游产业链逐步完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成本降低。
●资本利好
传统车企和互联网巨头对智能驾驶领域的关注度提升带来资本利好,资本不断涌入,助推产业积极发展。
当前,智能驾驶汽车的应用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作为一项具备颠覆意义的创新性科技成果,智能驾驶汽车要实现量产和普及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当前的交通法规并不完全适用于智能驾驶汽车,虽然多个国家在起草相关法案,但距离正式出台还需要较长时间。另外,智能驾驶汽车作为科技的集成品,与人为驾驶相比,灵活应变能力相对欠缺,对交警和行人的动作语言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识别和判断,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待提高。
智能驾驶汽车系统安全问题目前最受市场关注。汽车智能化程度提升后,其漏洞数量亦会跟随软硬件复杂度提升。黑客入侵不仅会使车主的隐私和财产遭到破坏,甚至能够直接操纵汽车行为乃至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害。预计未来专门针对智能驾驶汽车的安全系统将出现,并在智能驾驶汽车普及后产生新的商业机会。
智能驾驶阻碍因素
●破坏性创新
完全自动驾驶汽车若能够变得商用化,将可能对整体社会造成破坏
- 全球通用户可向其他用户转话费 单月上限200元(09-14)
- RFID全球新闻综述(九月第二周)(09-14)
- FDD和TDD技术共通融合(11-13)
- 宽带可解决全球发展差距问题(04-01)
- 5G全球统一标准有望形成 中国话语权提升(06-01)
- 全球WLAN市场强劲起势(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