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无线通信业界新闻 > 5G标准还未确定千兆应是标配

5G标准还未确定千兆应是标配

时间:07-05 来源:互联网 点击:

"除了无人驾驶,中国移动新能源汽车监控系统、公务车智能化管理平台和物联卡都是物联网的具体体现。其中,物联卡就是基于公众物联网,面向物联网用户提供的移动通信接入服务,目前,车联网和金融是使用物联卡最多的行业。"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的市场研究员曾永乐向《IT时报》记者介绍。目前,中国移动物联网开放平台支持多种网络接入协议,可以轻松接入各种物体、智能家居、汽车、穿戴设备、行业终端。

和5G相比,NB-IoT最大的优势在于专利标准已经冻结,这其实意味标准已基本确定,厂商们可以放开手大干一场了。

据高通产品市场总监沈磊介绍,高通MDM9X07物联网调制解调器芯片目前已获得超过60家制造商的100余款设计,可以实现Cat 1标准(1.4MHz窄带宽);而预计将在2017年初发布的MDM9206芯片则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支持NB-IoT,下探至200kHz的窄带宽。这将让上述工矿厂区的场景的实现成为可能。

联发科的工作人员也透露,集成NB-IoT的芯片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应该可以成熟并上市。华为开发设计的IoT"1+2+1"整体商业解决方案,也正聚焦车联网、智慧家庭和基于NB-IoT的行业应用场景,而中兴的行业应用场景也是基于3GPP标准NB-IoT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并通过自主研发NB-IoT芯片、模组和物联网应用平台等展示中兴在物联网领域端到端的提供能力。

在接入侧,诺基亚上海贝尔已经可以支持所有的3GPP IoT无线技术 ,并于今年4月初在中国移动实验室完成了中国第一个NB-IoT方案验证。诺基亚通信中国与上海贝尔联合管理团队总裁王建亚解释,早期一个基站最多能连接1000多个用户,但未来一个基站将可支持超过100万用户。

利用NB-IoT,5G将能够在无需增加基站覆盖的前提下,实现对于地下、矿井、墙体等场景的超强穿透和深度覆盖,"未来,也许物联网终端可以嵌入到建筑物中,而超低的功耗表现可以让两节AA 5号电池就能支持10年以上的超长使用。"

神话 5G是可以托付生死的网络

现实 极端可靠性是技术上的最大挑战

断线了,微信刷不出来……在抱怨两句的同时,我们大可以一笑而过,但在一些关键应用领域可马虎不得,5G目前已经准备在汽车、机器人、医疗健康等领域大展身手,这就需要5G网络保证绝对的可靠性。

在自动驾驶领域,网络时延要求通常是毫秒级别,同样,如果一台远程手术正在进行,保障两地医生实时互动的5G网络也不能有丝毫的差池。从诺基亚上海贝尔所做的测试来看,通过LTE网络在传感器之间进行连接,速度是151毫秒,但通过5G,时延只有9毫秒。

现在,人们对智能网络的理解常常是,例如手机可以智能分辨出当前的Wi-Fi和4G网速,择优选择网络,通俗说,就是哪个快上哪个;而在5G时代,4G、5G网络常常是实时双连接的,也就是说,保持多路同时连接,从而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5G为无线网络上了"双保险",甚至"三保险",不允许有任何"宕机"情况出现。

据物联网芯片提供商Movidius公司市场营销副总裁Gary Brown介绍,无人机也是典型的对网络要求可靠性极高的应用,Movidius公司的芯片目前已被中国无人机厂商采用,新型的无人机可以实现对指定物体的持续追踪,并智能化地避开山体、树木。

对于5G网络潜在的最大技术挑战,华为无线技术实验室高级总监朱佩英认为,在一些场景下,5G数据传输距离长,并且需要跨越不同的复杂网络系统,长期来看,毫秒级的网络时延是面临的长期挑战。也就是说,5G网络需要可靠、稳定地保证10毫秒以下的响应速度,仍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 产业篇

神话 第一个商用5G真的很牛?

现实 只有风口上的猪才能飞得起来

毫无疑问,全球业界正在展开一场有关5G的军备竞赛。

"2个低频站点、1个高频站点、8个高频UE、16个低频UE,这是华为联合中国移动对5G进行的外场测试,5G高低频混合组网,外场测试显示,使用高频段1GHz带宽和低频段200MHz带宽,小区峰值速率能达到50Gbps。"华为展台的"5G超级连接之路"吸引了不少参展人员的驻足。

中国移动展台同样人声鼎沸,一口气展出了5G新型网络架构、容器化ICT融合、用户为中心的网络、软件定义空口、5G信道测量仪表、新型多址样机、SDAI样机等5G关键技术及核心产品。相较于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对5G建设的态势如火如荼,并在今年2月份联合首批11家合作伙伴,启动了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共同促进5G发展。

"此次展出的5G产品,有一部分是中国移动与合作伙伴在5G联合创新系列的成果,比如,3.5GHz低频段5G样机、6GHz以上高频段5G样机、5G网络切片解决方案是与华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