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无线通信业界新闻 > 给NFC从业人员的建议

给NFC从业人员的建议

时间:06-04 来源:互联网 点击:

NFC 从问世到现在已经超过了 10 年,应用层面也从手机信息交换、移动支付、旅游交通,延伸到智能节能、智能农业、智能物流、医疗健康护理、智能商务、自动化生产等等。

根据预测,截至 2015 年,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内置 NFC 的设备,将达到 5 亿部。虽然其中还有技术问题需要克服,但国际产品安全测试及认证的领导者 UL (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 指出,广泛应用 NFC 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确保个人信息和隐私不被破解,以避免信息遭人恶意使用,对个人或组织造成莫大的损失。

UL 台湾总经理汤家德表示,"数据的加密性一直是 NFC 最大的挑战。由于传输的数据大多为私有数据,包括个人身份数据、财产数据、机器识别数据等等,为了避免个人隐私的泄漏,甚至影响到个人财产甚至生命的安全,NFC 必须采用一对一的绝对安全传输方式。而传统 128 bit 的静态加密功能虽能够保障传输数据本身不会受到破解而被窜改,但是如果盗用者并非需要进行数据的篡改时,譬如钥匙的复制,盗用者就不一定要采用破解的方式采集资料,而可以通过一台全频扫描的记录器,镜像下所有加密后的数据并转录多份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的静态加密安全保护,等于徒劳无功,因此必须发展动态的加密模式,让密钥盗用者无法重复使用,才能应付更高等级的安全要求。"
尽管移动支付趋势势不可挡,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中国电信今年 3 月 31 日也与台湾五大电信公司针对两岸移动支付达成合作共识,两岸往来未来可以利用手机刷卡购物,但仍无法掩盖 NFC 一直不能做为大额交付的单一交易方法的事实,其原因就在于其交易的风险幅度仍然偏高。

但是 UL 观察,当 NFC 系统不做为高保密性的用途时,其应用领域更为广泛,尤其在智能产品或系统的应用上,例如:

智能安防:具有信息识别功能的 NFC 系统很适合做为智能型的控制系统。目前已有厂商针对RFID/xinpin/menjinkaoqin/' target='_blank'>门禁系统提出动态加密的概念,也就是 NFC 内所储存的数据会随使用的情况与时间而改变,因此除非复制整个芯片,否则光是取得一次性的信号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如果要增强安全性,甚至可以采用双芯片系统,当钥匙丢失时,复制也会变得更为困难。

鉴于 NFC 系统属于硬软件混合的系统,UL 建议有意发展这一安防应用的相关从业者,在安全性方面要解决数据输出器到 NFC (硬件安全)、NFC 至卡片阅读机 (硬件安全)、卡片阅读机到信息系统 (软件安全) 的安全认证问题。可参考 UL 1034 防盗电锁机制、UL 1037 防窃警报器及设备、 UL 2058 高安全性电锁、UL 249 门禁管制系统组件等标准。

物联网
:通过 NFC 提供近距离的关键性传输接口,建构物联网以促进各种系统的智能化,是目前最被看好的领域之一,仓储管理、智慧城市、智慧家庭、智能医疗、智能移动商务、智能电网等均属此类。

通过 NFC 标签的极低功耗、可长期记录数据等特性,工业、生物科技、食品安全领域的制造商也可用极低的成本解决过去资料收集不易的问题。而目前大多数高端智能手机也开始内置 NFC,以做为手机对手机大量传输前的识别接口,避免数据受到窃取的风险,并减少通过一般通信接口搜寻邻近手机的能量耗费。

如前所述,技术不是问题,安全才是重点。例如物联网应用之一的智能电网,可依不同时段的实际用量,调节分配供电,产生节能效果,但 NFC 传递的信息如室内用电量,却可能成为窃贼探测闯空门时机的最佳参考数据。

UL 建议,有意进军物联网的企业在安全性方面可注意 NFC 设备及服务之间互联互通的技术规范 ISO/IEC 14443 A & B,后台信息交换系统 ISO/IEC 21481、15693、18092、7816,单元接口的兼容性(互操作性) 测试标准,以及整套系统的可程序电子组件 (如微处理器、微电子) 软件安全性标准 UL 1998、 IEC 61508、ISO/IEC 27001 等标准。

无线充电系统:2013 年可以说是智能手机无线充电元年。根据市场调查公司的资料指出,2013 年无线充电器销售额将达到 1.8 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将来自于手机产业。

今年所有主要品牌的中高端智能手机纷纷提供无线充电功能,国内厂商也正式为手机厂商代工量产无线充电器。无线充电应用已逐渐由智能手机拓展至平板设备、笔记本电脑、游戏机、电动车、家电等,市场研究公司即指出无线充电设备市场在 2013 年将达到 140 亿美元的规模。
目前无线充电的两大技术为电磁共振与电磁感应。UL 指出,统一的规范才能让无线充电发展厂商有标准可循,不仅可缩短产品研发时程,并解决兼容性问题,因此现阶段有许多标准组织针对电磁感应与电磁共振技术研拟标准规范,其中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WPC)已推出电磁感应技术的 Qi 标准,市场发展最快,UL 亦已率先提供 Qi 无线充电设备识别标志的服务;而 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支持的电磁共振技术标准则尚未出炉,但是电磁共振可解决电磁感应传输距离短的问题,提供消费者最佳的无线充电体验。业内预测到 2015 年,电磁共振将取代电磁感应成为主流技术,因此 WPC 也成立了新的工作小组,讨论电磁共振技术的规格。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