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无线通信业界新闻 > 三大移动运营商布局NFC支付

三大移动运营商布局NFC支付

时间:01-31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三大移动运营商布局NFC支付 机卡合一消费模式有待检验

近年来,随着智能终端种类的不断丰富,手机作为出门携带的必需品逐渐开始承担通信以外更多的角色,比如手机钱包、移动钥匙等,而这种需求也使得一系列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属NFC的市场前景最为业界看好。

业内专家曾预测表示,截至2015年,全球将有超过10亿个具备NFC功能的芯片组进入市场。同时,持类似观点的还有Juniper Research,该机构也表示,全球NFC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在2014年达到500亿美元。

银运合作抢滩移动支付市场

移动支付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模式,目前远程支付的发展相对较成熟,移动电子商务成交量、移动支付金额都在不断增长。近场支付仍然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近场支付中的NFC支付却早已成为移动支付领域中的热点。

从技术层面上讲,近场通信(简称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支付则是通过传感器近距离传送身份信息,代替密码等加密方式来实现支付。

自2011年起,拥有众多移动用户的移动运营商纷纷布局NFC支付,全面争夺NFC支付市场。

中国联通2011年11月发布了首款NFC手机,到2012年,又与招商银行在上海推出的"联通招行手机钱包"近场支付产品,被认为拉开了NFC手机近场支付大规模商用的大幕。2012年也被业内公认为NFC手机支付的启动年。

而根据中国移动2012年发布的NFC部署计划称,中国移动将在2013年2月在12个省份推出NFC服务。据悉,中国移动已同中国银联结成NFC服务合作伙伴,将采用后者的非接触技术。双方计划在50个城市建立100个示范点,而中国银联还有在销售终端上支持NFC的宏大计划。到那时,开通服务的用户就可以带上自己的手机在贴有"闪付"标志的银联终端上直接刷手机消费。

早在2012年6月,中国移动就与中国银联在上海正式签署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结成NFC服务合作伙伴,中国移动将采用后者的非接触技术,双方约定在产品开发、技术标准、平台互通及移动支付的推广上开展合作,并计划在50个城市建立100个示范点。

作为三大运营商之一的中国电信也没有缺席NFC支付,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在2012年举办的CDMA终端产业年会上透露,2013年,中国电信将规模投放NFC-SWP卡,并启动终端定制,推动与金融行业合作,推出电子钱包。

NFC让支付更简单

近来,移动支付在国内发展迅速,设备商、移动运营商、银行都从自身角度出发,希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多的优势。

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现有的二维码等移动支付方式操作方式繁琐,用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下载应用、等待该应用加载、再用它进行扫描。而使用装有NFC卡的手机只需在终端前一挥即可完成付费,便捷性会吸引许多移动支付用户使用NFC支付的方式消费。单纯从技术特性来看,NFC有被动、主动、点对点三种工作模式,与其他两种技术相比,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近年NFC让支付更简单来,NFC还获得了越来越多来自芯片制造商、手机厂商、运营商的支持,在近场移动支付技术中的优势愈加明显。

截至目前,NFC问世已10年,在技术上已经足够成熟。它的使用距离的最大范围大约是20cm,典型的使用距离是4cm-5cm,可以保证安全性。同时,NFC支付消除了凭证卡被复制的风险,而且还可在必要时临时分发凭证卡,若丢失或被盗也可取消凭证卡。

支付模式尚待市场检验

运营商之所以做移动支付业务,主要目的是拉动流量和增加用户黏度,从这个角度讲,在NFC各种模式中支付卡和通讯卡相结合的模式最容易被运营商接受,运营商可以借助银行POS机在商户中的普及达到快速扩张。而据中国银联统计,2013年元旦期间,通过"闪付"实现的交易就增长了近4倍。

不过,这种双卡叠加的芯片一般会比普通的SIM卡厚,为了适配这种新型SIM卡,势必要对终端进行改革,而根据中国移动用户的庞大数量,这会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支出。

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可能是NFC支付发展最顺利的国家。在手机厂商、运营商、商家、银行的联合推广下,日本的手机早几年就集成了公交卡、小额支付甚至是信用卡功能。中国NFC支付业务要获得发展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

分析人士也认为,NFC手机支付是典型的跨域应用,产业链涉及手机终端商、运营商、银行企业、商户、卡商以及平台厂商,单靠某个企业或行业的努力难以成功,只有包括运营商、商业银行、终端制造业、银联等在内的相关各方携手合作,积极构建开放共赢模式,形成标准统一、协调有序的格局,移动支付产业才能持续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