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与NGN在中国的推进与实施
网络到IP网络的变化,从TDM到质的变化,多媒体的业务为什么没有起来,软交换也是支持SIP的,从IMS的技术来讲,对软交换的设备是更细的拆分,把软交换的很多功能进行了拆分。软交换的功能为什么没有起来?当年电信运营商推出了++E,POS电话机的情况下能产生多少业务?这是软交换在宽带业务上没有发展起来,或者窄带的业务并没有很大创新的地方,移动手机是两年换一代的,在中国时间更短。现在为什么大量采用软交换?包括电信、网通,包括国外的更多一些,一个是网络智能化,一个是长途网,VoIP,包括交换机的网络改造,为什么不采用软交换,而不采用传统的交换机?因为软交换是更廉价或者的更便宜的解决方案,现在大家对软交换的期望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希望解决多媒体各种各样的业务。软件发展到现在出现了IMS技术,华为过去两年软交换在全球销量相当大,两年的出货量是第一的,这是咨询公司统计的数据。去年10月份也对IMS整体的解决方案,2.0的版本发布出来了,但是我们现在考虑的问题是IMS也好,软交换也好,对运营商如何带来更多的价值。IMS建设的时候需要考虑在移动网络里面,HSDPA、HSUPA的网络技术,对固网络的宽带,更多的能解决宽带终端的问题,或者业务创新的问题。如果IMS的宽带是不可控的,或者终端跟现在的电脑接到一个ADSL线路上,或者一个以太网的线路上,承载网跟业务网络没有关系,IMS也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功。IMS现在能取得的业务,包括IM、视频会议,MSN是不是也可以提供呢?我认为MSN目前的效果还是好的。运营商采用MSN的技术,跟IMS如何能取得博弈上的成功。把接入网络和承载网络与上层的业务网络能够关联起来,签约的业务能够享受好的服务,而不是基于跟IMS进一步开放的网络比拼,运营商在这方面是不擅长的。IMS的技术如果要成功,需要在QoS控制上做更深层次的工作才能往下走。
IMS从控制层来说,把设备分析的更简单,包括CSF。我们做设备的很清楚,CSF的代码量比软交换的代码量小的很多,软交换是非常复杂的设备。IMS提供了全SIP的网络,全SIP的出发是很灵活的,业务在上面产生了很多可以开发的业务接口,各种各样的厂家都在做不同的业务,包括新浪都可以做业务,多业务之间的协调如何去做?这样的设备到底是什么样的功能,或者将会如何复杂,目前还没有很深的预测,业务提供了灵活,但是如何协调业务,如何协调承载网的关系,包括智能终端如果不能发展,IMS的业务也是起不来的。
主持人:
第三代移动通信,爱立信看的很重的,很重要的是开放数据业务。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数据业务开放以后,即时消息做IMS还是做RSF?有这么多的入口,进来走还是在外面走?
卢勇:
我想澄清几个误区。一件事情,IMS是怎么来的,它是3GPP标准,最早是WCDMA的标准之一。当当时是为移动网络考虑基于IP的多媒体服务。第二,现在的状态怎么样,现在的状态已经是商用状态,不是做试验。我们到目前有18个IMS网络在运行,包括沃达峰,包括意大利电信,在北美还有其它例子,这已经是一个现实,并不是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第三,IMS作为移动标准,为什么现在固网运营商对它的看重程度超过了移动运营商?运营商的角色,我想这不是技术问题,发生了什么变化?运营商提供两件事情,一个是网络通道,一个是在网络通道服务。原来在电路交换的时代,这是合二为一的,既提供一个通道,又提供所有同化的服务和增值业务。到了IP引入以后这是分离的,分离了以后产生了这样的问题,运营商本身有两个角色,网络通道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但是服务提供不一定就是运营商一家在提供的,如果没有IMS,IMS的目的是引入新的应用,新的业务,还是别的目的?IMS最大目的不是引入新业务,原因很简单,大多数新业务可以MSN解决,可以用SKIPE解决,可以用Google来解决,解决的方法是P2P,带来几个问题,一个是服务质量,第二点,运营商失去了控制以后,这笔钱就不一定能到运营商口袋里,被其他人拿走了,被Google拿走了,被SKIPE拿走了。第三,基础链的价值分配是不是公平的?不是很公平,原因很简单,建了一条很宽的路,P2P的解决方法,用各种各样办法占这条路,没有交通警察,没有红绿灯,占的越多也付这些钱,下载很多资源,比如下载电影或者实时通话,包月服务跟你的一样多,但是资源被你多,这是弱肉强食的做法,是不对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回顾一下今天固网运营商面临的挑战,我拥有的是一个傻通道,不知道在通道上走的是什么东西,不知道走的是实时话音还是视频流媒体,还是Email,还是普通的上网
- 3G及TD-SCDMA务实发展策略思考(08-30)
- 华为:U-SYSTM通用NGN解决方案(01-05)
- 利用RLDRAM II存储器提高网络设备性能(01-06)
- NGN简介(01-07)
- 全球DSL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01-26)
- 融合趋势主导网络向NGN转型进程(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