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硬件工程师文库 > 盘点国内10大车企智能网联技术发展动向

盘点国内10大车企智能网联技术发展动向

时间:02-25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点击:

联网思维,北汽在推进汽车智能化发展方面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智能驾驶,一个是互联服务。而在这方面展开的最重要的布局便是与乐视的合作。

  北汽集团与乐视控股在香港签订协议,将共同打造新一代互联网智能汽车及汽车生态系统,北汽期待乐视可以为其提供互联网智能汽车智能系统、EUI操作系统、车联网系统,而北汽贡献乘用车的整车、研发能力。北汽与乐视联合开发的互联网智能汽车概念产品已在上海车展期间展出。

  此外,在智能化技术发展上,北汽着力推动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和联合共管,力争在智能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实现突破。作为支撑智能汽车研发的必要条件,北汽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正式地组建成立了北汽集团的新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针对未来汽车向智能、节能和环保发展的三大趋势,围绕智能化与电动化的结合,助力整车业务,打造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未来,北汽智能化发展将依托集团的新技术研究院采取众创、众包、众筹这种发展模式,建立众智创新平台。

  5.2 北汽集团2015年智能网联技术发展动态

  5.2.1 北汽新能源i-link™智能网联品牌亮相广州车展

  北汽新能源"i-link™智能网联品牌"在广州车展正式发布。"i-link™智能网联"打破传统车联网的模式和思维,通过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intelligent),车与车、车与人的交互化(interactive)和提升车辆使用环节的便捷性(immediate),最终开创智能互联的用车新体验。

  北汽新能源"i-link™智能网联品牌"采用"三步走"方式。2015年到2016年是i-link™1.0阶段,将在重点上市车型中实现人、车、机、桩互联和车车互联,以及整车电子化控制和影视娱乐内容生态功能。2017年到2020年为i-link™2.0时期,届时北汽新能源旗下主力车型将实现绿色出行、物联社交、半自动驾驶,并融入内容及O2O服务。到2025年,也就是i-link™3.0阶段,北汽新能源旗下全系车型将标配以高度自动驾驶为核心,实现智能能源、智能硬件、O2O服务、入口及内容和绿色智慧出行之间的无缝链接,打造生活+智能全生态网联平台。

  5.2.2 北汽新A级电动车-配车联网

  根据北汽新能源此次披露的新车信息,EU260将配备双向互控的独立车联网系统,而这也是公司首款应用该项技术的产品。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系统可同时支持安卓和苹果手机的操作,可以说是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时下年轻消费者的日常使用需求。

  从技术上来看,该车联网系统以9寸中控大屏幕作为沟通交流界面,实现蓝牙电话、实时路况导航、车载微信、音乐以及视频等功能。其中,后两项内容可提供综艺、体育赛事和电视剧等一系列的丰富资源。

  5.2.3 北汽产投携手永太科技

  永太科技5月15日晚间发布《关于与北京汽车集团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公告》,公告显示北汽产投将与永太科技携手在车联网领域进行产业整合并购,打造车联网产业生态圈。

  据悉,北汽产投车联网投资团队依托北汽集团的技术和产业背景,已先后在车载终端制造、TSP服务、车载信息内容提供商、UBI大数据分析、智能驾驶以及互联网汽车等车联网细分领域展开投资,其打造的车联网生态圈已初具规模。此次北汽产投与永太科技的合作,表明其已开始从战略投资向产业整合转变,未来对车联网产业深度整合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强。

  6、广汽集团

  6.1 广汽集团智能汽车发展总体思路

  在未来的发展上,广汽主要在新能源和智能化两个方面向纵深发展。广汽认为,智能化与电动化相结合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从长远来看,应对能源和交通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基于信息云平台提供的信息和能量云平台提供的能量,实现智能、清洁行驶。

  在这样的理念下,广汽正在逐步进行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据介绍,开发采取分阶段推进的方式。第一阶段主要研发自动驾驶关键技术,包括感知系统、决策系统、线控执行系统、系统集成技术。第二阶段将在新能源智能汽车研发平台上开发自动驾驶综合路试;实现部分自动驾驶子技术产业化;开发智能车联网技术;开发车-网充电技术。第三阶段将实现示范运营以及产业化,包括建立"信息云"及"能量云"平台;建立结构化的智能汽车示范区;建立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

  目前广汽已经开发了WIT-STAR无人驾驶概念车。开发了基于增程式混合动力的自动驾驶功能样车,并以此为平台开发包括智能感知、智能决策与线控执行的智能驾驶技术。

在ADAS方面,广汽正在研发自动驾驶子技术模块开发。据介绍,该模块由一个单目摄像头、一个毫米波雷达及若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