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器史话 | 处理器厂商的绝密武器之工艺之争
经过了前文的叙述和讲解,从第一款Intel 4004,到当下最新潮的Core i7,相信大家已经对不同阶段、不同品牌处理器及其的架构有所了解,或者有了新的认识。在他们当中虽然有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每一代都是经典的。
所以,本文到了这里,有必要对这些处理器做个小结:正是处理器架构的发展推动着整个芯片产业的进步。由此看来无论是Intel还是AMD,又或者是其他芯片厂商,都是伟大的--正是有了他们的不屑努力,才让电子行业飞速的发展着。
那么,除了架构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在推动着处理器及整个芯片产品的进步和发展呢?
答案是肯定的,还有其他三个要素:效率、功耗和工艺。
因此,各芯片厂商在努力推出新架构的同时,也在上述三个方面做足了功夫。但是毫无疑问,在芯片性能的评价方面,架构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现在,不妨改变一下思路,换个角度,将各品牌处理器进行横向的对比,来探究各厂商在设计方面的"攻芯计",同时欣赏一场精彩纷呈的CPU之争。
3.1工艺之争
什么是工艺?工艺可以决定什么?
在解释CPU的生产工艺之前,有必要知道一个问题:CPU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
1. 芯片的制造流程
简单来说,CPU的生产过程分为如下的7个步骤,如下图所示:
CPU的制作工艺流程
CPU的制作,是个相当复杂的流程,详情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这里对照上图,对各环节的要点简单进行描述:
第1步:硅提纯
生产CPU等芯片的材料是半导体,现阶段主要的材料是硅Si,原材料为常见的沙子,硅将被熔化,并放进一个巨大的石英熔炉。这时向熔炉里放入一颗晶种,以便硅晶体围着这颗晶种生长,直到形成一个几近完美的单晶硅。整体基本呈圆柱形,重约100千克,硅纯度99.9999%。
第2步:切割晶圆
硅锭造出来了,并被整型成一个完美的圆柱体,接下来将被切割成片状:用机器从单晶硅棒上切割下一片事先确定规格的硅晶片,并将其划分成多个细小的区域,每个区域都将成为一个CPU的内核(Die)。因为硅锭是圆的,所以切片也是圆形的,称为晶圆。
晶圆才被真正用于CPU的制造,一般来说,晶圆切得越薄,相同量的硅材料能够制造的CPU成品就越多。
第3步:影印(Photolithography)
在经过热处理得到的硅氧化物层上面涂敷一种光阻(Photoresist)物质,紫外线通过印制着CPU复杂电路结构图样的模板照射硅基片,被紫外线照射的地方光阻物质溶解。
而为了避免让不需要被曝光的区域也受到光的干扰,必须制作遮罩来遮蔽这些区域。这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每一个遮罩的复杂程度得用10GB数据来描述。
第4步:蚀刻(Etching)
这是CPU生产过程中重要操作,也是CPU工业中的重头技术。蚀刻技术把对光的应用推向了极限。蚀刻使用的是波长很短的紫外光并配合很大的镜头。短波长的光将透过这些石英遮罩的孔照在光敏抗蚀膜上,使之曝光。接下来停止光照并移除遮罩,使用特定的化学溶液清洗掉被曝光的光敏抗蚀膜,以及在下面紧贴着抗蚀膜的一层硅。
然后,曝光的硅将被原子轰击,使得暴露的硅基片局部掺杂,从而改变这些区域的导电状态,以制造出N井或P井,结合上面制造的基片,CPU的门电路就完成了。
第5步:重复、分层
为加工新的一层电路,再次生长硅氧化物,然后沉积一层多晶硅,涂敷光阻物质,重复影印、蚀刻过程,得到含多晶硅和硅氧化物的沟槽结构。重复多遍,形成一个3D的结构,这才是最终的CPU的核心。
每几层中间都要填上金属作为导体。Intel的Pentium 4处理器有7层,而AMD的Athlon 64则达到了9层。层数决定于设计时CPU的布局,以及通过的电流大小。下图为IC晶片电路的3D效果图。
IC晶片的 3D剖面图 (Source:Wikipedia)
第6步:封装
这时的CPU是一块块晶圆,它还不能直接被用户使用,必须将它封入一个陶瓷的或塑料的封壳中,这样它就可以很容易地装在一块电路板上了。封装结构各有不同,但越高级的CPU封装也越复杂,新的封装往往能带来芯片电气性能和稳定性的提升,并能间接地为主频的提升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第7步:测试
试是一个CPU制造的重要环节,也是一块CPU出厂前必要的考验。这一步将测试晶圆的电气性能,以检查是否出了什么差错,以及这些差错出现在哪个步骤(如果可能的话)。接下来,晶圆上的每个CPU核心都将被分开测试。
最后,个别CPU可能存在某些功能上的缺陷,如果问题出在缓存上,
- 第一款处理器之谜(01-29)
- 处理器的春秋战国时代:8位处理器的恩怨与纷争(上)(02-18)
- 处理器的春秋战国时代:8位处理器的恩怨与纷争(下)(02-25)
- 处理器的三国时代:苹果搅动MCU江湖(03-01)
- 处理器的三国时代:DR公司盛气凌人,IBM转身成就微软(03-06)
- 32位处理器的攻“芯”计:英特尔如何称霸PC江湖?(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