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微波射频 > 微波射频行业新闻 > 联通如魏,移动如蜀,电信如吴

联通如魏,移动如蜀,电信如吴

时间:05-03 来源:经济观察报 点击:

招商证券通信研究组

旧约已解,新盟未立

中国当下的电信运营业,就如1800年前,赤壁之战后的三国时代:联通如魏,移动如蜀,电信如吴。蜀吴联盟已解,魏蜀联盟尚未可知。和当年不同的是,三国之外,还有苹果、谷歌等势力虎视眈眈,各国如何应对,也是变数之一。

其时赤壁(2G)之战已毕,移动和电信的老电信系联盟大获全胜,联通大败而去。联通苦心经营多年的“水军”(CDMA)全面败北。最后时刻,每月新增用户不过30万,市场占有率只有3%。赤壁中蜀得荆州,移动则获得了联通的地盘,近90%的移动新增用户尽归囊中。电信则接收了联通水军CD-MA,短期内在上网卡领域占优。

战后各国实力此消彼涨:魏(联通)大败之后实力反而增强,虽然只剩步兵(2G的GSM),但未来有最好的骑兵(3G的WCDMA),地域上占据了北方,且通过和网通合并,获得了北方的宽带和电话,真正被电信系统所接纳;蜀(移动)的步兵达到极盛,在骑兵上也有号称汉室正统的TD-SCD-MA,但苦于成熟度落后,且难于落地(固定电话和宽带还是魏和吴的地盘);吴盘踞江南之势已成,最大的担忧的是水军舰船昂贵且无法自制(CDMA终端价高款少,且受美国厂商高通盘剥)。

合纵连横之势异常微妙,即便在赤壁(2G)之战中,几家运营商也都是各打算盘。战后实力变化,相互之间的联盟和战争就更加复杂。在赤壁(2G)之战初期:老电信系统的电信、网通、移动三家一起排斥联通;电信和网通在分家后一直互打渗透战,在对方领域发展固话和宽带,但效果不佳,2007年一度签署停战协议;赤壁之战中期,电信和网通发展小灵通,加入移动业务战团,此刻则变为移动、联通结盟,共同对付新进入者;赤壁之战末期,网通已知将与联通合并,电信也知道全业务经营时代的来临,双方的停战协议执行半年即被撕毁。

最大变数:移动与联通的合作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未来的联盟很可能要按地域来划分,每家运营商在南北的竞争策略会有不同。业务上可能会出现新的魏蜀联盟:移动加联通。

移动一直把电信作为最大的对手,原因之一是电信在政企客户及固话、宽带领域多年经营的实力和经验;原因之二是电信作为市场份额极低的新进入者,必然大打价格战,以战止战。在这一点上,移动、联通是有共同利益的。

更重要的是,移动和联通在产品上是有合作基础的。移动的步兵(GSM)和联通的骑兵(WCDMA)本是同根生,绝大部分WCDMA终端要么是双模单待终端,手机里面只有一张卡,下马是步兵,上马是骑兵,有WCDMA网络时用WCDMA,没有WCDMA时用GSM;要么是双模双待终端,手机里面有两张卡,步骑协同,同时使用WCDMA和GSM网络。

未来三至五年内,在联通GSM网络接近移动的水平之前,中国大陆用户最好选择必然是用移动GSM网络打电话,用联通WCDMA网络享受3G业务。如果两家能够意识到移动在3G上已经出局,联通在2G上短期内也难以达到高端用户的要求,那么两家在2G和3G上的互补合作就非常容易了。

联通:十年内骑兵(WCDMA)致胜

移动在2G时代的胜利,似乎更应该看做是步兵(GSM)的胜利。2008年底全球手机用户中,10中有9在用GSM或者WCDMA手机。联通未来的胜利,似乎也应该归功于骑兵(WCD-MA)的胜利。WCDMA标准在2001年第一次商用,我们估计它会在2010-2020年这十年成为压倒性的标准。

有了这样的优势,联通的选择应该是极力扩大优势。在资费标准和品牌制定上,联通应以迅速扩大数据业务的用户群为第一目标。

初期可以按时长计费的方式吸引用户,在用户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再增加以按流量计费的方式吸引有这类需求的细分群体客户。试商用时期网络尚未完善,市场能接受的数据业务价格尚未可知,在资费政策制定上,联通可能需要考虑高资费、限制用户等因素;但是商用之后,由于WCDMA在速率、独有终端、独有业务上的优势,相比其他对手的3G,联通的WCDMA不是一种同质的产品,在针对各类细分用户的定价上有更大的灵活性。

无论是从南方地区的市场还是宽带业务的重要性而言,南方的宽带业务都是联通需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武器。2009年以来联通新增宽带用户数屡创新高,其中南方网通的贡献约占三分之一。南方网通的宽带业务,采用的是联通上市公司向集团租赁资产的方式运营,每年的租赁费固定在20亿,因此上市公司没有承担南方的投资及折旧的压力,集团可以放开手脚,在南方发展宽带业务。

至于山寨智能机、苹果、谷歌、诺基亚等其他势力,则是联通的奇兵。华为和联发科很快将发布用于智能手机的芯片,山寨WCDMA智能手机的价格1-2年内会降到现在普通山寨机的水平;苹果的iPhone在中国除了联通外没有其他的选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