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回顾:国内物联网巨头都干了些啥?
近年,物联网迎来了飞速发展,笔者在采访一些业内专家时,多次向他们请教物联网近年来为何能取得如此高速的发展时,多数的答案都会提及的一个原因就是技术的进步所致,真应了那句口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众所周知,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而其中牵扯到的技术更是数不胜数,这就使得任何一家巨头在物联网领域都很难形成一个垄断的局面,赢家通吃几无可能,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即市场的竞争会更加公平,每一家企业都可依据自己的专长分一杯羹,但巨头们在整个行业未来的趋势研判上的嗅觉显然要更加灵敏,这就使得它们的所作所为对产业界人士而言颇具借鉴意义,那么,国内的这几大物联网巨头在2016年都忙了些什么?
华为:意气风发
2016年,华为手机的表现可谓意气风发,第三季度手机盈利能力首次超越三星,成为全球盈利能力仅次于苹果的手机厂商。这一年,华为在物联网领域同样在马不停蹄地攻城略地。
在智慧城市上,华为的战略已经清晰,在率先提出"一云二网三平台"的智慧城市整体架构解决方案的同时将业务定位于"聚焦ICT基础设施。"在"云"上,华为的云数据中心具有分布式架构、开源平台、云产业链各环节能力最全的特点;在"网"上,华为以有线+无线组成的敏捷网络,构建城市无处不在的宽带;作为NB-IoT标准的引领者,华为还为物联网提供业界最轻量级的物联网操作系统LiteOS,在联接"物"的数量、广度及超低功耗表现上领先业界,此外,华为还提倡合作共赢,与伙伴共同提供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ICT业务应用使能平台、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等。
华为在传感领域则推出自主研发的Boudica物联网芯片、IoT-OS物联操作系统,华为在大数据平台层提供分布式的数据处理系统FusionInsight,在提供海量数据的存储,分析和查询能力的同时支持从数据孤岛向数据融合的演进,通过数据共享与交换+大数据集成管理,支撑城市大数据应用,构建智慧城市生态圈。
在智能家居领域,华为意识到运营商是智能家居市场的一个重要参与者,推出Openlife系统,目的是在运营商与厂商产品及方案间构建桥梁,打造一个完整的平台。Openlife在接入方式上极其便利,厂商勿需修改硬件,开发一个非常简单的驱动插件即可,同时兼容多种协议,实现家庭网络的全覆盖。
点评:作为NB-IOT的发起者,华为在技术上的优势毋庸置疑,难得的是华为还明白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通过合纵连横,不断地拓展物联网关键应用领域,如物联网操作系统及平台LiteOS、OceanConnect、Openlife等,使得华为成为全球物联网竞争最为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中兴通讯:两平三横四纵
在去年的"英国知识产权办公室"报告中,将全球科技公司在物联网上的技术专利数量进行了排名,其中中国中兴通讯公司的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科技公司第一名,可见,中兴在技术上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在中兴通讯今年发布的《M-ICT2.0白皮书》中,将物联网定为开拓未来的五大战略方向之一,并将物联网具体施行的战略概括为"两平三横四纵","两平"即重点打造生态圈和资本两大支撑平台,在构建开放的连接、管理和应用平台,为上下游产业链的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SmartIoT OS系统还为IoT终端提供智能化方案,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帮助伙伴挖掘每个"BIT"的价值。
"三横"则是在终端、网络及IoT PaaS三个层面布局,这原本就是中兴通讯所擅长的领域,在网络上,中兴通过优化在短距离、广域网以及城域和核心网的技术,满足IoT应用的差异化需求;作为NB-IOT技术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中兴通讯在NB-IOT上走得比华为更远,在积极与国内三大运营商合作,进行NB-IoT的规范制订、技术试验和试点建设的同时,与移动合作完成了业界首家基于3GPP NB-IoT标准协议的技术验证演示,二者还一起在浙江乌镇开通首例符合3GPP标准的NB-IOT蜂窝物联网智能停车业务。此外,中兴通讯在LoRa技术上不遗余力,具备提供全套LoRa网络解决方案的能力。
"四纵"主要聚焦在智慧城市、智慧家庭、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四大垂直领域,这几大领域的应用是中兴通讯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延伸,均取得不瞩的成绩。此外,中兴通过不断地合纵连横,建立GIA联盟,联盟成员可享受中兴通讯全球物联网专利技术的优先授权及商机共享,从而吹响了构建生态联盟的号角!
点评:中兴通讯在2016年物联网的布局稳扎稳打,同时通过不断地合作来开疆拓土,这也正好印证了本文开头所言,物联网不太可能会产生赢家通吃现象,巨头们都需要构建合作来赢得市场,中小企业更是如此!
百度:凡事得先动"
- 苹果发布iPhone 5S和iPhone 5C(09-11)
- 中兴手机缘何海外发展比国内好(09-17)
- 国内NFC发展史(09-09)
- 大数据在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发展(09-19)
- 2016上半年国内宽带发展情况一览(10-01)
- 国内IaaS的发展现状(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