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强调应重点关注5G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瞄准全球科技前沿,聚焦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生态治理等重大需求,强化资源集成和协同创新,动员社会资本等各方力量参与,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此外,李克强还指出要开展5G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信息技术更好服务经济升级和民生改善。那么,5G通信技术还存在哪些问题,在产业扶持中政府又应该注意什么呢?
现在讨论5G标准花落谁家为时尚早
在2014年,国内刚刚用上4G,不久后,5G通信又映入人们眼帘,5G通信顾名思义是第五代通信技术,具有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四大特点。
连续广域覆盖能够实现在偏远山区、地下车库、高速移动状态下,以保证用户的移动性和业务连续性为目标,为用户提供100Mbps以上的高速业务体验。
热点高容量指的是在人口密集区为用户提供1Gbps用户体验速率和10Gbps峰值速率;在流量热点区域,可实现每平方公里数十Tbps的流量密度。
低功耗大连接能保证终端的超低功耗和超低成本的前提下,面向智慧城市、环境监测、智能农业、森林防火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场景,提供具备超千亿网络连接的支持能力,满足100万/km2连接数密度指标要求。
低时延高可靠主要面向车联网、工业控制等垂直行业的特殊应用需求,为用户提供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和接近100%的业务可靠性保证。
不久前,中国华为公司主推的Polar Code(极化码)方案,成为5G控制信道eMBB场景编码方案。消息一出,在网络上就炸开了锅,甚至有媒体用"华为碾压高通,拿下5G时代"来形容这次胜利。然而媒体这种报道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有把eMBB场景短码的控制信道的标准制定权等同于5G标准的嫌疑。
实际上,核心专利是由几个体系来组成的,高通在3G时代掌握拥有软切换和功率控制两大核心专利以及两千项外围专利,才具备了征收"高通税"的技术资本。要想在5G时代拥有一定话语权,仅有eMBB场景编码方案短码控制信道的标准制定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多址技术、多天线技术、射频调制解调、软频率复用、编码等方面都要有一定话语权。
目前,5G标准制定权之争才刚刚开始,而且还存在不少技术障碍。
据业内人士分析,"现在要实现蓝图中所设想的5G,在技术上是有一定困难的,而且也没有特别大的技术突破……现在一些比较流行的5G技术,有的是一些假的技术,或者是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技术,有的技术在实验室能够实现,但商用起来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是目前5G技术上一个普遍的现状……出现假的技术这并不奇怪,做研究的人为了分政府的拨款,总会找一些名目来套钱,就必须编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而企业和科研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把一些垃圾专利想方设法往标准专利里塞……在研究中难免选错技术发展方向,比如现在多址NONA这个技术,从理论上证明这个大的方向是存在问题的,但几乎所有公司在这方面投入了大把大把的财力和人力,已经到骑虎难下的地步……"也正是因此,有观点认为,现在所谓的5G其实是4.5G。
在发展规划上,国际电联的计划是2015年将完成5G国际标准前期研究,2016年将开展5G技术性能需求和评估方法研究,2017年年底将启动5G候选方案征集,2020年年底完成标准制定。而根据工信部、中国IMT-2020(5G)推进组的工作部署以及三大运营商的5G商用计划,中国将于2017年展开5G网络第二阶段测试,2018年进行大规模试验组网,并在此基础上于2019年启动5G网络建设,最快到2020年启动5G商用网络。
在技术研发上,国内整合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华为、中兴、大唐等公司和科研机构携手开发5G通信技术,而在最近一次eMBB场景编码方案的争夺中,来自海峡两岸的华为、中兴、大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联想、小米、VIVO、OPPO、酷派、阿里巴巴、展讯、中国移动研究院、信威通信、宏碁、联发科、台湾国立大学等公司、科研机构全部集体抱团,这背后未必没有中国政府的组织协调的因素。至于中国通信产业能在5G时代处于怎样的地位,在很多技术尚且不成熟,或者存在一些障碍的情况下,现在就言之凿凿5G标准花落谁家,未免过于草率。
国家政策是后发工业国赶超的有效途径
尽管5G标准的确定尚早,但李克强总理在会上专门提到5G研发和产业化,说明了国家研究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和远见。
对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