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要争夺物联网入口,才能“死灰复燃”
三年前,以谷歌眼镜为首的可穿戴设备,拉开了行业大幕,各式各样的可穿戴设备成为众多企业的创新项目,手表、眼镜,甚至衣帽等都成为载体。以及从各机构对可穿戴设备出具的报告来看,前景极为诱人,成为各企业的新宠,然而目前市场并没有一款可穿戴智能设备走进大众消费者手中,与各种可穿戴报告相比,显得有点尴尬,于是有一些认为可穿戴设备已死的声音,对于我来说,认为可穿戴设备只是刚开始,未来更是要争夺物联网入口。
可穿戴已死?其实只是开始,未来争夺物联网入口
可穿戴设备为何尴尬?无创意 功能叠加
尽管可穿戴设备自2012年后成为各厂商追逐的对象,然而发展多年,可穿戴智能设备依然不够成熟,且产品价值远远未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工业设计到功能再到市场三个维度来看,尤其这一领域的设计师(或产品经理),其思维大多数还停留在智能手机时代下,一位地叠加功能,就拿智能手表来说,硬是把手机具有的功能再次挪至手表上,很难想象有人会通过手表发朋友圈、看股票等。
可穿戴智能设备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即功能不断叠加,试问,一款小小的设备真需要那么多功能吗?功能越多,意味功耗越大,且还有其他问题,再者大多数的功能并没有实际价值。或许可穿戴智能设备,可以从"工具化"来思考,找准一两个痛点,以操作简单,功能单一作为主轴,如面向儿童用户的智能手表,通话和定位是最基本上两项功能便成销售最大卖点。还有,与医疗结合,植入传感器来检测身体状况,作为内衣最贴近身体皮肤,尤其女人胸罩,检测数据更精准,把内衣活胸罩工具化,解决某一个需求便可,无须在叠加其它功能。
可穿戴设备出路在哪?设计与科技的融合
ID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6年Q3可穿戴设备市场整体处于增长状态,但增速缓慢,第三季度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共计2300万件,其中智能手环依然是当前销量最大的可穿戴设备,作为国内品牌的小米,排名第三依靠廉价促使出货量增长,成为国内品牌老大。
中国作为可穿戴设备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国内小米等众多厂商在此领域不断崛起,但依然是小众市场,仅仅健身功能手环有一定规模出货,而是基于产品功能单一获得了众多用户选择,且增长迅猛,然而用户对佩戴习惯逐渐在改变,毕竟大多数智能手机具有健身等功能,是比对手环出货量带来冲击。
奥巴马所佩戴的是哪款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要想成为大众日常消费电子产品,实际上,普通消费者也在寻找一款具有实用价值的可穿戴设备。在物联网资深人士杨剑勇看来,可穿戴设备是一种可见度极高的产品,需要模糊时尚与科技之间的界限,无论戴在手腕、头部还是其他部位,消费者都希望可穿戴设备能够与自己的风格完全融合,Apple Watch受到男男女女的欢迎疑是最好的例证,去年有消息称:Apple Watch为苹果贡献了60亿美元的收入,大约卖出了1200万块,然而作为瑞士顶级手表品牌的劳力士,去年的收入也只有45亿美元,引自华尔街日报的消息。
另外,随着苹果即将向市场推出第二代Apple Watch,或许将会成为一款更加完美的智能手表,不再是一款手机的配件。对于Apple Watch不仅够逼格,另外多种款式选择,男女通吃,且价格并不是特别高,运动款两千多人民币,以及配戴一切那么自然,时尚与科技的界限完美融合,也备受用户欢迎的手表。
可穿戴设备市场经过两年快速发展,但大多数厂商没有自身的工业设计理念及不断在叠加功能,并未打动大众消费者,如果仅从工业设计来说,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是当前比较普遍做法,当然可穿戴设备还有众多方式及服务使得进入消费者手中,如可穿戴设备是物联网最大消费类产品,作为物联网领域一部分,联网、交互是可穿戴设备最基本功能,然而设备后端支撑的人工智能、云端运算是可穿戴设备实现科技体验最大的核心支撑技术。
可穿戴已死?其实只是开始,未来争夺物联网入口
对此,出门问问相关工作人向我表示:可穿戴设备是非常适合AI技术和人机交互的场景,出门问问觉得AI公司通过软硬结合,能做出比较好的产品体验,而且把可穿戴的场景和车载、家居的结合起来,能够做出一个非常好的用户体验。在Ticwatch这块手表上,不断创新,据了解,出门问问自Ticwatch智能手表诞生以来,销售额高达2.4亿人民币,且现在是可以操控手表和车载产品实现人本身与车的场景的联动,未来可以通过软硬结合的智能家居产品实现可穿戴、车载、智能家居三大场景的联动。
设备本身不值钱,透过设备获得数据才是核心,任何可穿戴设备或其它智能设备,利用数据提升产品服务价值,通过运用物联网链接和数
- 可穿戴设备助力物联网开启2.0时代大门(07-09)
- 4G时代手机功能将发生巨大变化(11-08)
- 物联网面临四大挑战,摆脱智能手机首当其冲(04-15)
- 博通谈可穿戴联网生态(04-01)
- 儿童定位手表:“安全”了还是“不安全”了?(08-19)
- 儿童手表为何成为智能穿戴设备新热点?(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