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无线通信业界新闻 > 华为微波奠基人Renato:讲述华为微波通信成长之路

华为微波奠基人Renato:讲述华为微波通信成长之路

时间:10-04 来源:互联网 点击:

此每个人都很坚定也很投入,没有谁因为要在周末做这些事觉得有问题,都希望能够成功。

不到两周时间,实验室从无到有建了起来。但是产品版本还没到TR4,我们就迎来了测试。

在西安和成都的中国同事也主动放弃了春节和家人团聚的机会,24小时全天候支持我们。每天,米兰、西安和成都三地的团队在客户测试结束后,就开始通宵定位和修改问题,改代码编版本,不断的测试和验证。

这个时候我才理解,"Fen Dou(奋斗)"这个词的真实含义,以及这种鼓舞着华为人前进的价值观。

测试虽然磕磕绊绊,并没有100%完美,但在团队的紧密配合下,两周后我们通过了客户的考验。几天后,当时的固网产品线总裁丁耘来到米兰。我向丁耘解释为什么要在米兰测试,但还是有些担心,因为我"抄近路",走了一些捷径。丁耘让我不要担心,他说,华为因为我,早就决定将测试放在米兰,而事情也证明,很成功。

对米兰团队来说,这一次测试仅仅是开端,但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第一次向关键客户展示了华为的微波技术,向客户证明了,华为米兰不光有研发设计能力,还具备行销、服务方面与客户的连接能力。我们深刻理解和实现了客户的需求。因此,就像汽车需要燃料一样,我也需要这场测试放在米兰。

当面临两种选择时,有时候我们需要提前谋划,而不是等到事情发生时才去行动。实际上,意大利人和中国人很像,会采取非常务实的办法:如果前面有一个障碍,绕过它并达成目标,是最简单的方式;如果不得不面对,我们就尽最大的努力克服它。

一年完成外界认为两年都做不到的事

2008年下半年,当米兰微波分部初具雏形,华为ODU的自研问题也提上了日程。

ODU由合作厂家提供,在性能、技术特点、整体质量等方面竞争力不足,无法与老牌微波厂商匹敌。凭借在微波20多年的经验和判断,作为团队成员之一的我,第一次出差成都期间,提出了"一板设计"的方案。这个方案从产品性能和生产能力上可以超越对手的"两板式"设计,但技术难度更大,对研发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家对新方案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我和米兰团队坚信这一判断,并试着说服其他团队。在经过长时间邮件和电话的"乒乓"后,我和其他微波专家决定从米兰飞赴西安(当时西研刚被批准作为华为在中国新的微波ODU发展中心),和无线产品线的研发团队当面沟通。

那是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和Logos一行几人,冒着寒风在古城墙上来来回回走了很久,边走边详细分析新老方案的优劣,试着提前预测所有可能出现的技术性和组织性问题。我对陶红明说,我们有信心能够实现新方案,外界说华为两年都做不出ODU样机,我们会证明我们不仅能完成,而且一年就能做到。

讨论了足足4个小时。虽然彼此都知道,新方案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我们坚定了这一选择。

最后,我们成功了。我们不仅自研出室外单元,还推出了华为自己的微波产品。我的团队做到了!产品最终命名为XMC系列,正式的名称是eXtreme Modulation Capacity,但我立即想到,XMC就是"西安、米兰、成都"的简称,意味着三地团队共同努力实现了产品的联合创新开发。

"用激进的承诺给团队压力和动力"

要打造业界领先的高品质微波产品,很多新的挑战等待着我们。在毫米波范围内的超高频电路设计是业界公认的难题。常规频段的微波产品设计和加工相对独立,到了Eband(E频段,80GHz),将电路设计和制造工艺分开几乎不可能。如此高的频率,最微小的缺陷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寄生效应,因此在设计阶段,有必要考虑制造上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还要保持适当的利润率。由于各种技术和后勤原因,包括在中国一些关键零部件进口困难,因此我决定在米兰制造80 GHz的部分工艺,也便于和科研团队保持更密切的连接。

我在米兰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微波制造顾问。在顾问的帮助下,研发团队掌握了制造流程和关键控制点,可以说是产品质量保障的"敲门砖"吧。我们设法制造出在高频下核心器件SiP(System in Package)的高容量,在中国的工厂完成最后的装配。

因为从未做过Eband产品,在达成目标前,我们和生产线花了好几个月不断测试验证,解决问题。

那段日子,支持Eband的专家团队完全没有时间的概念,每天不知疲倦地不停做实验,寻找问题原因。有一次一个新的问题导致量产下降,我记得我和其他工程师从米兰飞到松山湖,和来自西安、成都和上海的团队一起工作,所有人付出成倍的努力直到找到根因。这次出差我至今记忆犹新,因为我在家中打篮球时不慎摔断了手,那期间我的手一直打着石膏。

让人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