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又想收购爱立信,爱立信CEO回应:没有的事
它们已经与超过200个客户建立了联系,并完成了超过30笔交易,双方业务的协同优势逐渐显现。
理论上来讲,爱立信被思科收购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此外,赵宇认为,如果从面向5G时代的发展考虑,爱立信更应该与高通合并,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不过,对于绅士的瑞典人来说,更习惯的还是从做好自己入手。被收购?这才不是爱立信想要的未来!
爱立信当前的主要精力,仍然着眼于尽快推进自身的转型,毕竟,这才是更为紧迫的要务。
事实上,爱立信最新的业务与组织架构调整,刚刚于2016年7月1日正式生效。
未来,爱立信的主要业务单元,将包括网络产品部、网络服务部;IT& Cloud产品部、IT& Cloud服务部、媒体业务部,这五大垂直业务部门,和一个专门面向行业与社会客户的客户业务部。
其中,作为爱立信的核心业务,网络产品部和网络服务部将致力于改善网络业务性能、捕捉4G机会,并将领导力扩展到5G领域;
新成立的IT& Cloud产品部与IT& Cloud服务部,会将重点关注投资周期后的盈利性增长;
而独立的客户业务部,则将推动业务扩张,并加快产品上市速度。
此外,与组织和结构调整并行的,还有高管调整。
从整体来看,爱立信正在不断调整对市场的专注,不仅仅从产品,还包括对服务和业务领域,更快的响应客户需求,交付优质产品和服务。
在2016年年初的MWC 报告上,爱立信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爱立信66%的业务来自软件和服务,而几年前却是硬件占业务的大部分。现在,爱立信的主要竞争者是ICT的各个业者,而不是单纯的电信业务。"
更何况,还有强势的华为,追赶的中兴,以及反弹强劲的诺基亚,都是爱立信必须直面的市场压力。
因此,爱立信的转型调整的重心,是创建更加精简、更加以目标驱动的组织,面向5G、物联网(IoT)、云和视频等市场,满足不同客户群的需求,更快地捕捉市场机会。
卫翰思认为,这些调整终将提升爱立信的竞争力,推动公司发展,促进收入增长。
最后,补充一位设备商朋友的看法,观点仅代表朋友个人,仅供参考:
爱立信的无线业务部分资产良好,无论是专利积累还是客户基础。如果不谈产品线单一(只有无线和核心网),转型方向模糊的问题,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研发效率和研发投入,对比竞争者都落后很多——虽然瑞典人一直并不承认这点。
核心网部分的前景并不看好,产品路标跟不上节奏,网络质量保障和演进能力不足。近期传统核心网业务端到端包括服务,完全单独出来成为一个BU,未来有被整体剥离的可能性。
爱立信转型重点投入的OBS、视频、云等新业务领域,也都没有太大起色。
其中,有卫帅的转型策略和管理思路问题,但本质还是企业文化问题:爱立信从上到下都沉浸在舒适,慵懒和自我欣赏氛围,员工很舒服,包括一线销售(销售没有权利调动资源),每个岗位都没有什么压力,效率低下,战斗力不足。
新业务尤其需要艰苦奋斗和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但爱立信的文化导致内部说多过于做,新业务头两年会喊得很热闹,但是实际的产品研发进度,客户定制化能力和市场响应速度,都很难得到落实。
近两年,爱立信各区都感受到来自诺基亚反弹的极大压力。业内对诺基亚新CEO的改革,普遍都比较认可,诺基亚在供应链成本削减,战略聚焦(回归核心业务,强化产品能力),客户聚焦(放弃部分市场,关注重点客户)上都做的不错。
此外,卫帅一直没有正视过华为的崛起,多次公开表态,都是不屑于和华为对比。这种自大或者鸵鸟态度,导致下面的研发,产品等部门,都没有静下心来研究,学习华为的产品的优缺点。
最近几年,爱立信整个公司都是在吃无线和核心网传统业务的老本,靠着之前的份额惯性前进。但售后服务作为一个独立的BU,没有顾及客户感受,过于追求垄断下的高利润,业务过度外包追求低成本,主动降低服务标准以降低成本,导致了不少客户的投诉。虽然短期服务利润增长,但长期影响了设备市场的后续竞争。
不过,综合来看,爱立信还是有很强的基础,现网客户规模,美澳日韩台的壁垒,无线领域的技术积累,大量有经验的员工,都是优质资产。
下面怎么走,是出售还是做大手术,就要看董事会的态度了。
- 思科战略转型方向(12-10)
- 疯狂收购的背后:思科的转型之路(07-11)
- 令跨国企业闻风丧胆的对手:华为任正非(08-03)
- 思科转型再裁员:元气大伤(08-18)
- GE和思科关注点:工业物联网(09-05)
- 思科欲并购爱立信与华为争锋?(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