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电子没前途、我不适合创业...电子工程师几大误区
随着百度、360、小米等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入硬件创业领域,通过高薪和快速晋升来吸引硬件工程师加盟的方式加剧着电子行业的竞争和人才的抢夺。 但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每年电子类专业毕业生中只有30%的人进入电子行业工作,这是为什么哪?难道是工程师不为机遇、钱财所动,而去追求其它更喜欢的职 业了吗?与非网曾经就这个问题对100名电子相关专业的学生、工程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恰恰相反,很多电子专业类学生其实很喜欢电子技术,但由于觉得做电子 工程师没前途才中途退场,选择了其它领域。
"造成电子类专业人才认为工程师没前途这一错觉的主要原因是高校 培养出的人才所具备的技能和素养与企业求贤若渴的真正人才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近年来,各种大赛层出不穷,一些高校实验室也有一些实际项目供学生练手。借助 这些大赛和实验室项目,新手确实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提升机会,但是从这些大赛作品和项目结果来看,我们发现"动手"不等于"实战","做过"不等于"经 验",很多参赛选手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成为一个卓越工程师的技术深度、思维角度、推理逻辑,以及沟通表达技巧等综合素养。如何帮助那些真正喜欢电 子技术并准备以此为事业的新人迅速掌握真正优秀工程师和技术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全局思维、项目分割、团队协调、项目报告的制作、演示...?如何 帮助这些这些刚刚工作的工程师在未来迅速成为技术型管理人才和技术型创业人才奠定必要、坚实的综合基础?...这些是中国电子行业一直面临的挑战,也是我 们近期着手解决的困境。"与非网创始人苏公雨先生表示。
苏公雨在回国创立与非网之前,在硅谷工作6年,历任资深硬件设计工程师、市场营销主管等职位,出国前曾任教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5年,从事数字宽带通信方面的研发工作。因此虽然多年在产业深耕,但对中国电子类专业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一直非常关心。
北 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有光对苏公雨的看法非常认同,张院长表示"通常,老师们虽然在基础研究、项目研究上都积累了很 多的经验,但是工业界的发展与之相比还要更快。实时的了解工业界的呼声和需求,将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非常有意义的影响。希望高校和工业界能够一起携手, 为培养学生走向领袖式工程师、创业型人才做出贡献。"
既然产业对电子工程师需求巨大,那么"做电子没前途"等都成了伪命题,可是如何才能成为企业求贤若渴的那个"贤"人哪?
与非网创始人、CEO苏公雨先生就"什么才是好工程师"与北航师生探讨
困惑:为什么成不了优秀的电子工程师?
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名校电子类专业的同学们,有着许多的困惑:为什么很多同学在经过了4年的本科教育后,不选择进入电子行业或从事硬件设计工作呢?走向了硬件工程师岗位后,为何又深感自己的道路变窄呢?硬件工程师的前途,是否不如软件、互联网、市场等岗位呢?
在这些困惑产生之前,同学们是否想过以下三个问题?
学了电子类专业,我将来要做什么?
为了将来的职业发展,我现在要学什么?
为了投身电子行业,我怎样才能学好?
眼前的这三个问题,其实衍生出来的就是当前电子类专业学生需要克服的所有困难。
苏公雨认为,从技能培养方面来看,人才的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其中,后者是从进入企业或走向社会后,长达一生的教育过程。而两者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在探讨高等教育的问题上,发现高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教师的局限性——老师在承担着各自科研任务的同时,往往只能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内具备权威的水平。而当今的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即便老师们都蛮拼的,仍然只有少部分能够带领学生跑通时下最前沿、热门的开发板。
知识体系陈旧——在本科的教学课程中,从专业课到选修课,真正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应用到的知识并不占多数。
缺乏工程训练——很多同学在毕业时,往往对课本上出现的大部分电路元器件都没有见过实物,更是缺乏实际工程的训练。
综合能力——对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路过关斩将的中国学生来说,平均的智商水平是很高的,但更大程度决定我们职业发展的情商却成为了很多人软肋。
继续教育:别被不规范的企业"坑"了
"山寨"文化和"拿来式"创新——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山寨"文化仍十分盛行。即便是互联网公司的创新,也只能是基于模式上的"拿来式"创新,极大的扼杀了年轻人的创
-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射频识别技术(IEEE RFID)会议论述电子护照(05-21)
- 日立:0.05×0.05毫米电子标签问世(07-31)
- 电子标签成本居高 沃尔玛卖场暂缓推行(12-04)
- 上海复旦微电子开发出支持国产算法的RFID芯片(02-06)
- 郭台铭透露富士康将涉足电子商务(09-14)
- 高通推Mirasol彩色电子墨水技术电子书产品(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