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无线通信业界新闻 > 中国太赫兹之父刘盛纲:两次受邀为诺贝尔奖提名

中国太赫兹之父刘盛纲:两次受邀为诺贝尔奖提名

时间:03-17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他被称为"国际太赫兹先驱"、"中国太赫兹之父"。他是中国高等教育部特批的首位副博士。如今,已发表论文近300篇,获得多项物理学大奖。

他引领自己的领域成为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的少数应用物理学领域之一。

鲜为人知的是,他在国内首先倡导和发起研究生授位仪式。

华西都市报:作为电子科技大学的老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已近80岁高龄,刘盛纲还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文章,并获得美国《自然》杂志的专版评论。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自主培养的工学博士,刘盛纲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钻研电磁波科学,并逐渐引领这一学科在国际上保持先进水平,两次受邀为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

已经81岁高龄的刘盛纲,对任何人都是客客气气的。采访时间并不长,不断有电话打进来,要订机票去北京、去韩国开会,实验室也有事,都是老先生在夫人的协助下亲自操持。

他没给自己规划退休生活,"科学家是不会休息的。"他只有点遗憾,感觉已经渐渐有点力不从心。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工学博士,刘盛纲见证了中国物理电子学走到世界前沿,还曾两次受邀为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

我的愿望就是安安静静做学术,做到我实在没法做了,那就没办法了。

刘盛纲

自学俄语

嘴里含着水天天练发音

从1951年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算起,刘盛纲专攻物理电子科学已经超过60年。在这60年里,他一步一步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电磁波科学走向世界前沿水平的过程。

对刘盛纲来说,人生的第一次学术际遇出现在1956年。那时,他刚因院系调整,从南京工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那一年春节刚过,刘盛纲被通知去北京接待苏联专家列别捷夫。接到任务时,刘盛纲不懂俄语。那时,南京还没有俄文学院,一些外语培训机构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专业翻译的人才。

学校安排他到俄语教研室脱产学习,但教研室主任每周只能给他答疑一次,其余时间只能靠一本一寸多厚的教材。正常情况下,学完教材需要两年时间。幸亏刘盛纲英语基础好,可以有一定的借鉴。"单词没什么诀窍,就是天天背。最难的是发音,有一个音老是发不出来,请教别人后,用水含在嘴里天天练,才成功。"

回忆起那段岁月,刘盛纲讲了一个笑话:为帮他练口语,学校一开始为他找了一名年轻的外国姑娘陪他聊天,但姑娘每次都把刘盛纲拖出去玩。练了两次,刘盛纲就要求换人。学校又找了一位白俄罗斯老太太,每周帮刘盛纲练一次口语。5个月后,刘盛纲到北京接到了列别捷夫。之后的2年,他成为列别捷夫的研究生和专职翻译。

列别捷夫来到成都发展超高频电子学。正是跟着列别捷夫,刘盛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部特批的首位副博士,正式展开了自己在等离子体物理学这一领域的研究,使其在国防和科研事业等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

在成为副博士之前,刘盛纲并没有取得硕士学位。"那段时间,凌晨两三点钟睡觉算早的,硕士、博士论文是一起硬搞出来的。"刘盛纲说。

1979年,聂荣臻元帅划拨80万元专款给成都电讯学院。利用这笔钱,刘盛纲建了一个高能电子学研究所,完成了自己学术生涯的第二次转折。

正是在这个后来成为我国唯一拥有整套微波真空器件先进工艺设备的高能研究所里,刘盛纲和同事一起,制造了我国第一支回旋管,对解决21世纪的新能源有巨大作用。1977年,发展高能物理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八大重点项目之一。"他从来不去追热点,而是安安静静做自己的研究,坚持了60年。"同为中科院院士的周炳坤教授评价刘盛纲说。

如今,刘盛纲已发表论文近300篇,获得多项物理学大奖,引领自己的领域成为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的少数应用物理学领域之一。但他说:"我20多岁就开始获得各种荣誉,已经很累了。其实我只想安安静静做学术,一直做到我不能做了,就没有办法了。"

高瞻远瞩

进军应用物理的"处女地"

刘盛纲曾3次向国家提出重大科学技术发展建议:第一次是1980年,向国家建议发展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工作;第二次是1988年,向国家提出发展高功率微波研究工作;最后一次,建议我国大力发展太赫兹领域研究。

太赫兹波是一种处于特殊频率范围的波段,可以用在宽带移动通讯、高分辨、反隐身雷达、反恐检测、无损工业检测、食品安全检测、医疗和生物成像等众多领域,甚至有可能借此解开人体内DNA转化的生命密码。

虽然人类早在上百年前的天文学中就发现了这一波段,但由于技术原因,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却长期处于停滞阶段。上世纪末,太赫兹成为物理电子学最后一块未被进军的处女地。从1992年开始,刘盛纲就多次写信给相关部门,希望加大对国内太赫兹研究的支持和投入。

"这一波段有奇特的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