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无线通信业界新闻 > “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的学者恒心

“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的学者恒心

时间:06-17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为干感到自己的专业极为敏感,于是暗自加快归国准备,并广泛联系在美留学生,鼓励大家一起为新中国作贡献。

5个月后,林为干等11名中国留学生一同登上归国邮轮。船到香港,当地却以护照不对为由拒绝林为干等人上岸。他们向广东省发出紧急电报,几天后广东派船直接前往公海迎接,最终得以踏上祖国土地。

受电磁学家冯秉铨之邀,林为干留在广州任教于岭南大学,同时在中山大学授课,不久成为岭南大学最年轻的电机系系主任,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电信人才。1957年,在组织安排下,林为干举家迁往成都,参与筹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并在这所高校奉献一生。

彼时,中国的微波技术教育非常落后,林为干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主持创立无线电物理系和应用物理研究所,专门培养微波领域人才,为我国微波技术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一边教学一边科研,这贯穿于林为干一生的事业之中。1963年,他和助手钟祥礼在《物理学报》发表题为《传输线特性阻抗的一个新计算方法》的学术论文,将此前广泛使用的函数变换法和变分法相结合,大大简化了计算方法。

这篇论文,一举确立了林为干在微波传输系统领域的重要地位。国际学者将林为干和钟祥礼创造的这一计算方法称为"林—钟方法",与其他欧美科学家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林—钟方法"的计算公式最准确,也最便于计算和估值。

林为干之子林诒玉回忆,父亲当年每天吃过晚饭后休息半个小时,就让大家不要喧闹,独自一人开始"作功课"。钻研学术已经成为林为干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正是这种勤奋和刻苦,让林为干始终处于学科的国际前沿,作出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即便是在"文革"中被关进牛棚,林为干也没有放弃他以学术为伴的生活方式。他申请用自己被扣发的工资订阅外文学术刊物,竟意外获得准许,一有空闲,他就看书学习,保持自己对国际学术前沿的了解。

那段艰辛的岁月里,林为干坚信阴霾笼罩的日子终将过去,科研的价值不会被埋没。勤奋和专注,也的确带来了最终的回报。

1978年至1984年,林为干将"文革"期间的学习和研究汇集成册,先后出版《微波网络》、《微波理论和技术》、《电磁场工程》、《电磁场理论》四部专著共380余万字,成为学科经典著作。

同行评价,林为干在我国电磁场和微波理论研究和教学领域的贡献无人替代。1993年,香港中文大学邀请林为干作学术报告,尊称他为"中国微波之父"。

"做一辈子的研究生"

1989年,70岁的林为干从科研和教学一线退了下来,然而却未曾停下探索的脚步。1995年12月,林为干的学术论文《一个介质球的静电镜像群》发表在美国《静电学》学报上,该文被认为攻克了一个百年难题。

早在1892年麦克斯韦出版《电磁学(第三版)》以来,关于点电荷在介质球中能够形成多大镜像、位于何处的研究一直都是未解之谜。这一难题,被视为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揭开谜底成为一代代电磁学家的梦想。

自1951年获得博士学位起的40多年间,林为干一直没有离开对此问题的探求。1995年的论文中,他通过旋转退化双极坐标系,发现了介质平面的双镜现象,由此终于找到了破解百年难题的"钥匙"。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微波学界为之欢呼。

令人更加惊叹的是,林为干晚年的科研工作中,每一年都有重要论文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纪录一直延续到91岁高龄。

"我要争取活到100岁,而且100岁时还要发表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林为干仍在规划着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奋斗目标。2012年初,林为干因感冒引发肺部感染大病一场,他以顽强的生命力挺过了生死关。出院回家,林为干又坐在书桌前,推算着旁人难以理解的公式。

笔耕不辍的林为干又回来了,那身影深深印刻在弟子们的脑海中。从教60多年,林为干培养出数百名硕士,80余名博士,均成为推动我国微波事业的骨干。

在弟子们眼里,林为干平易可亲,对待科研却极为严格。"我自己很用功。学生们看在眼里,也不好意思不用功吧。"林为干的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做一辈子的研究生。"——这是一次开学典礼上,林为干对学子们的嘱咐和期许,此后成为他的一句名言在校园内广为流传。言传身教,这句话无疑也是他一生科研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