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微波射频 > 电磁兼容(EMC) > EMC电磁兼容考点

EMC电磁兼容考点

时间:01-25 来源:百度文库 点击:

  骚扰源特性:1.电磁骚扰产生的机理2、频域与时域的特性,更关心频域特性3、表征其特性的主要参数4.抑制其发射强度的方法等。

  骚扰源分类:1.自然干扰源2.人为干扰源:系统内和系统外3.电磁骚扰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网络参数的突变。如:导体中有电压或电流的变化。4.电磁骚扰的主要传播途径:传导耦合、电容耦合、电感耦合和辐射耦合。

  测试(量)分类:1.传导发射测试.2.传导抗扰度测试.3.辐射发射测试4.辐射抗扰度测试.5.传导型沿线电磁环境监测6.辐射型空间电磁环境监测8.特殊的电磁兼容问题-频谱管理。

  无线电频谱具有空间、时间、频率三维特性。无线电频谱划分范围9KHz到275GHz共划分287项

  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1.电子设备达到预期的功能.2.系统内各设备之间相互不干扰.3.对外界电磁环境不构成污染.4.满足电磁兼容标准的要求。

  电磁兼容设计的方法:

  1.测试修改法:对需设计部分边测试边修改

  2.系统设计法: 电磁兼容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是指标分配和功能分块设计,也就是首先要根据有关的标准(国际、国家、企业、特殊标准等等)把整体电磁兼容指标逐级分配到各功能块上,细化成系统级的、设备级的、电路级的和元件级的指标。

  优点:成功率高,节省开发时间,使设计达到最优化缺点:对设计人员电磁兼容水平的要求高,有时需要专门的电磁兼容技术支持,增加设计成本。

  3.分层与综合设计法: 可根据防护措施在实现电磁兼容时的重要性,分层依次进行设计。例如,第一层为有源器件的选择和印制板设计,第二层为接地设计,第三层为屏蔽设计,第四层为滤波设计,然后进行综合设计。

  10.电磁兼容设计的效费比与方法:效费比就是“效用/费用“的比例。效费比高就是“少花钱多办事“。

  10.接地的目的及分类:接地的目的一是防电击,二是去除干扰。

  可将接地分为两大类:1.安全接地(Safety Grounds)--保护性接地(1.1 设备安全接地、1.2 接零保护接地、1.3 防雷接地)2.信号接地(Signal Grounds)-功能性接地(2.1 单点接地、2.2 多点接地、2.3 混合接地、2.4 悬浮接地。)

  安全接地的作用: 1.采用低阻抗的导体将设备外壳连接到大地上,使操作人员不至于因为外壳漏电而发生触电危险。2.将建筑物或设备接大地,防止雷击的危险。设备安全接地是指接大地,也就是将电气设备的外壳以低阻抗导体连接大地,以避免当高电压直接接触设备机壳,或者避免由于设备内部绝缘损坏造成漏电打火使机壳带电,人员意外接触遭受电击。

  11.防雷接地:将建筑物等设施和用电设备的外壳与大地相连,将雷电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保护设施、设备和人身安全。使之避免雷击,同时消除雷击电流窜入信号接地系统,避免影响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通常有两种防雷接地:1. 一种是为保护建筑物或天线不受雷击而专设的避雷针防雷接地装置,这是由建筑部门设计安装的;2. 另一种是为了防止雷击过电压对通信设备或电源设备的破坏需安装避雷器而埋设的防雷接地装置。如高压避雷器的下接线端汇接后接到接地装置。

  12.信号接地(单点、多点):单点接地:串联单点接地、并联单点接地、复合式单点接地。

  串联单点接:优点:结构简单,将多个电路地线串联接到一起,可以节省很多的导线。

  缺点:接地电压互相影响,对抑制干扰不利,同时因地线过长,不适用于高频的系统。

  适用范围:常用于低频设备机柜中的接地。因为低频所以可防止传输线效应的产生,设备机柜中由于空间等限制要求接地线少而且结构简单、清楚。

  并联单点接地:优点:各电路的地电压仅与本电路地电流及地阻抗有关,不受其他电路的干扰。

  缺点:1.各电路都与地点直接相连,需要多个导线,这样的结构费料,比较笨重。2.地线间靠的太近,容易发生电场相互耦合,随着频率的升高会更加严重。3.因为地线较长,不适用于高频情况。适用范围:低频系统的多个机柜间的连接方式。

  12.共模扼流圈工作原理:在连接电缆上使用共模扼流圈相当于增加了地环路阻抗,使电环路电流减小,但要控制其寄生电容,否则会影响对高频干扰的抑制效果。

  13.电磁屏蔽原理。

  14.电源层、地层、信号层的相对位置(给例子分析——分析说明)单板层的排布一般原则:a. 元件面下面(第二层)为地平面,提供器件屏蔽层以及为顶层布线提供参考平面; b. 所有信号层尽可能与地平面相邻;c. 尽量避免两信号层直接相邻;d. 主电源尽可能与其对应地相邻;e. 兼顾层压结构对称。

15.浴盆曲线(Bathtub curv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