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电磁兼容考点
域(被动屏蔽)差模干扰电流:干扰电流在信号线与信号地线之间(或电源线的火线和零线之间)流动信号线与机壳地或大地之间(滤除共模干扰电流)
使用三端电容器或片状滤波器时,要注意中间的接地线越短越好,两侧的引线虽然没有特殊的要求,但是要避免平行部分过长,否则高频滤波效果会打很大。接地点要求:1 干净地2 与机箱或其它较大的金属件射频搭接。板上滤波:必须安装在金属板上,并在一周接地;最好焊接,螺纹安装时要使用带齿垫片;
焊接时间不能过长,容易损坏器件;采用螺纹紧固时,要注意保证良好电器连接,一定要使用带齿垫片,以便刺透金属表层氧化物,保证良好的射频搭接。1.研究三:空间、时间、频谱
27.电源、地、信号层设计方法:(给例子——分析说明)
5.电磁兼容领域中传播特性研究的特点:源的非理想化(源的频域、时域特性的复杂性以及源的几何参数的复杂性)以及宽的频率范围。例如,从10kHz至1GHz,包括了17个倍频程,但对于有用信号, 从波长上看,10kHz的波长为30km,而1GHz的波长仅0.3m,对于同一距离(例如10m或100m),对1GHz为远场区,而对于10kHz则为近场区。
电磁兼容领域中的传播特性的研究经常需要同时考虑远场与近场,而且传导与辐射并存。从而使传播问题的研究更加复杂化。
7.电磁兼容分析建模技术研究1.电磁兼容分析问题一般都非常复杂,其基本出发点都是麦克斯韦方程,一般不可能得到其解析解.2.描述和分析电磁波与它们和物体的相互作用的Maxwell物理方程式构成了真正理解EMI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的基础.3.必须针对具体的问题采用合理的数值计算方法,常用的数学知识包括泛复变函数、有限元方法、边界元方法、矩量法、差分法及时域有限差分法、数值积分、数学物理方程等.4.建立骚扰源、耦合特性、设备受扰特性等模型。
29. 电磁辐射的危害:①干扰广播、电视、通信信号的接收;②干扰电子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可能造成信息失误、控制失灵等事故; ③可能引燃一些易燃易爆物质,引起爆炸和火灾;④较强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相邻层的关键信号不跨分割区;地的层数除满足电源平面的要求外,还要考虑:
元件面下面(第2层或者倒数第2层)有相对完整的地平面;高频、高速、时钟等关键信号有一相邻地平面;关键电源有一对应地面相邻(如48V与BGND相邻)。
19.电磁兼容研究内容
电磁兼容是研究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频谱资源等条件下,各种用电设备(广义的还包括生物体)可以共存,并不致引起降级的一门科学。
效费比就是“效用/费用“的比例。效费比高就是“少花钱多办事“。
单板层的排布一般原则:
a. 元件面下面(第二层)为地平面,提供器件屏蔽层以及为顶层布线提供参考平面;
b. 所有信号层尽可能与地平面相邻;
c. 尽量避免两信号层直接相邻;
d. 主电源尽可能与其对应地相邻;
e. 兼顾层压结构对称。
电源、地平面均能用作参考平面,且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但相对而言,电源平面具有较高的特性阻抗,与参考电平存在较大的电位势差;从屏蔽的角度,地平面一般均作了接地处理,并作为基准电平参考点,其屏蔽效果远远优于电源平面;
在选择参考平面时,应优选地平面。
此方案为现行四层PCB的主选层设置方案,在元件面下有一地平面,关键信号优选布TOP层;至于层厚设置,有以下建议:
• 满足阻抗控制;
• 芯板(GND到POWER)不宜过厚,以降低电源、地平面的分布阻抗;保证电源平面的去耦效果;
21.传输线反射的结果对模拟信号(正弦波)是形成驻波,对数字信号则表现为上升沿、下降沿的振铃和过冲。这种过冲一方面形成强烈的电磁干扰,另一方面对后级输入电路的保护二极管造成损伤甚至失效。
22.影响传输线间串扰的因数有:耦合长度L、源端、负载端的输入、输出阻抗,介电常数、传输线的宽度W、厚度T,与参考平面的高度H(换个角度:分布电容Csv、寄生电容CTI、耦合电感L)
30.分地的作用:分地可以防止不相容电路的回流信号的叠加,防止共地线阻抗耦合。分地并不是将各种地完全隔离。
31微带线与带状线的比较:1.微带线的传输延时比带状线低(38.1(ps/inch));2.在给定特征阻抗的情况下,微带线的有电容比带状线小;3.微带线位于表层,直接对外辐射;带状线位于内层,有参考平面屏蔽;4.。微带线可视,便于调试;带状线不可视,调试不便;
。
差模电压(differenTIal mode voltage): 一组规定的
EMC 相关文章:
- 电磁兼容EMC预测试与鉴定测试(09-25)
- EMC常见缩略语清单(03-19)
- EMC(电磁兼容性标准)认证流程图(02-11)
- 基于仿真软件的系统EMC设计(01-03)
- 关于照明光源频闪的问题(03-01)
- 基于仿真软件的系统EMC设计之工程实例(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