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硬件工程师文库 > VR动捕技术如何成为VR产业飞速发展的香饽饽

VR动捕技术如何成为VR产业飞速发展的香饽饽

时间:02-14 来源:网站整理 点击:

多以影视动捕为生的国际大厂气到半死的价位了,原来你们拿惯性动捕还能这么玩(往一起死的节奏压价)!而传统IMU装备(即前文所说的惯性测量单元)制造商则高兴到跳起来,原来他们拿惯性动捕打算这么玩(作为民用外设量产)!而这也引爆了正在为交互手段匮乏而颇感迷茫的虚拟现实(VR)产业,原来我们拿惯性动捕可以这么玩(这是交互手段新纪元啊)!

动作捕捉作为VR应用以及游戏的一种外设,它的价位已经到了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地步,这也正是诺亦腾如今受到热捧,以及无数人眼馋,无数人开始奋起而追击之的真正原因。

那么对于那些期待着VR纪元的新新人类来说,这样的全副武装是否就是未来游戏的标配了呢?

(5)武装到牙齿的新新人类?

低成本惯性动捕方案的提出,以及投资人对相关企业和前景的充分肯定,无疑已经引燃了更多人的好奇心和进取意志。然而这类方案距离推向家用市场还有多远,却还是要画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首先是穿戴的问题。

诺亦腾的专业版本(PERCEPTION LEGACY)采取了无线IMU模块和绑带的方式,这样方便携带以及演出现场的穿戴(毕竟大演员有几个助理通常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然而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十几个独立的麻将牌大小的模块和看起来无比复杂的佩戴手册,必然成为他们快速进入游戏角色的一大壁垒。

并且这种基于2.4G网络的无线传输方式,对于现场网络信道环境,电池管理,以及数据延迟等问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算是在场馆或者展会中使用,也会面临诸多不得不由专业人员去把关和解决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有线版本的NEURON,不过身体的大幅度运动可能对线材本身以及各类接插件造成松动影响,进而直接影响了通讯质量,同样也是值得开发者们头痛的难关。

第二个问题就是标定,因为IMU模块的实际安装位置不可能每次都精准匹配,因此必须首先进行标定然后使用。

这里所说的标定就是让穿戴设备的人摆出一个固定且标准的姿势,计算机在已知这个姿势的前提下去反向计算当前IMU的姿态数据,并作为它们的初始数据来辅助后继的运动解算。依然以诺亦腾的设备为例,它目前采取了三步标定的方法:

这样的过程对于影视拍摄的前期准备来说毫无问题,但是当推向家用之后,是否依然需要玩家每次做出这样的动作来进行场景的预置,也许就值得商榷了。

而最后也是关键的问题,就是误差。

正如我们之前说过的,因为无法进行有效反馈而累积的位移误差,以及可能存在人为磁场和金属设施而产生的地磁和角度误差。这样的问题倘若影响到游戏的交互本身,无疑也会让一般用户对于产品的品质和易用性印象大打折扣。

当然,还有一个市场层面的隐性问题存在:

诸如全身动捕这种重度的游戏体验,真的可以让更多普通人接受,进而步入千家万户吗?

这也许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还是一个混沌的话题,然而也许只有不断地发展自己才能最终找到答案。

当然了,水面不平静,水下更是波澜起伏。

在诺亦腾大放异彩的同时,蠢蠢欲动的追赶者们也已经露出了自己的獠牙:老牌的惯性动捕劲旅Xsens同样放出了令人垂涎的低价和无线版本;诸如Gwearables和南京布塔这样的国内厂商也吹响了自研动捕甚至全套VR装备的号角。而有关光学动捕无法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定论也正在逐渐松动当中,诸多潜心发奋的初创者们已经间接或者部分地证明了低成本光学动捕的可行性,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基于普通网络摄像头和廉价红外标记服的光学动捕设备也会猛地浮出水面。那个时候,是否又会是一阵行业内的血雨腥风呢?

然而这也并非一片坦途的乐土,VR行业本身还在一片冻土迷雾当中。任何人与任何企业,现阶段都只能触摸它的冰山一角。是将自己的触角深深扎根,牢牢抓住行业传统用户,从用户体验和精确度上多做文章,成为坚定而稳如磐石的设备供应商?还是现在就四面出击,把听到看到和自己想象出来的一切领域需求都吞入囊中,成为大而不实的VR布局者?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他自己的选择和答案,并无对错之分,只是未来总会有生死之别。

无论怎样,都请加快脚步为好。

PS本文整理自雷锋网,知乎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