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行业新闻动态 > AI时代的失意人?高通:两大AI实力无可匹敌

AI时代的失意人?高通:两大AI实力无可匹敌

时间:06-24 来源:夸克点评 点击:

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与协调,快速定义出一些参考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相关企业的风险焦虑,让它们将资源、精力更多侧重在自己擅长的层面,譬如研究商业化、分析数据、触达客户或用户等。

这里有必要插一个细节。很多人对高通的专利收费模式充满质疑,说每个环节都不放过,买只鸡脖子你收我一只鸡的专利费。其实忽视了它的端到端服务模式的价值。高通的技术是在整个价值链里流转。

你可以保持质疑,说它大包大揽。但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商业模式:它能在一个大的变局周期,提前承担许多研发、商业化探索的任务。只有这类公司,才能协调上述整个产业链快速推进,形成解决方案。

一个市场如果缺乏端到端模式的企业,一定不会有太高的效率。因为技术标准无法统一或融合,产业资源就会高度分散,壁垒深深,行业、企业以及各种组织之间一定充满警惕。如此,面对新的行业,很多探索就只能是各自为政,群雄混战,消耗大量资源,也不会有真正的成效。

目前的AI就是如此。老实说,在高通这种具有端到端服务能力的巨头推出整体解决方案、开放的AI生态平台之前,我对一些企业急着推出产品高喊商业化,一点并不抱乐观。

上面我提到了,当许多企业不断推出粗糙的单一模块的产品炫耀时,高通确实已形成相对完整的AI平台。前不久上海MWC上,除了5G标准路线图,它还披露了许多AI终端的计划,从方案成熟度看,几乎都是交钥匙的方式了。

这种动向,让人体会到,高通端到端的价值,在于它从整个产业链出发考虑问题,而不局限于单一环节,具有强大的生态思维。

当然,也不要觉得高通AI战略已经完美,它也有自己明显的短板,比如数据与应用场景缺憾、技术还需要丰富。

高通虽有端到端的服务,全球无线互联的世界,想绕开它几乎不可能。但它本质上仍是2B企业,不操心太多具体的垂直行业,不用太操心客户的百工业态,也不用关心用户户具体的吃喝玩乐。即使海量数据通过它的管道与价值链,它也无法像互联网企业那样将它变成业务并大规模商业化。而消费端的数据,它更是无法直接触达。

这就决定了高通很难独立去搭建AI时代的应用场景。这是它的最大短板。它必须借助掌握大量用户或行业数据的伙伴触达服务。

比如,它可以与BAT、京东们的商业平台实现嫁接。但是,如果只是满足于与这类巨头合作,高通的AI开放生态价值会受到抑制。它必须汇聚更多中小型的产业链资源,包括AI创业者。

就意味着,高通必须进一步走出无线半导体、通信业概念,在强大的基础设施背景下,通过大规模开放,构建一个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态开发平台、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丰富的SDK资源,以及其他商业化支撑。

有些垂直领域,高通可能得先行探索。因为,这些垂直领域不但涉及复杂的技术、供应链、资本门槛,还有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种种政策。许多时候,单纯依靠开发者或创业者自身去整合,几乎不太可能,有时单纯的成本就难以承受。比如汽车、金融、医疗等相关领域。作为一个开放平台,高通有责任率先形成解决方案,与政府、机构、产业链伙伴共同拓展,提前探索,推出独立的参考方案。这也是一家端到端企业的责任,它也有利于消除许多细分领域的风险。

你看它正在重金收购NXP。你可能只是强化半导体业务,其实它应该是在先行渗透汽车业,NXP在汽车半导体领域确实有着强大的资源。


不过,更多的碎片化需求与应用场景,高通根本无力触达,这不是它所擅长,它只能依赖合作伙伴。而这也是它的商业边界。

当然,除了NXP这类,高通的人工智能技术要素也应该进一步扩充。连接与计算无可匹敌,但单一维度上,许多企业也都有自己的优势。从半导体公司到终端公司再到互联网巨头们,都是如此。

比如华为吧,它不但拥有5G核心技术,AI各种资源,更是拥有遍布全球的管道优势,更有端到端交付服务的能力。若只从技术面对比,华为未来一定是高通最大的对手。

只是说,华为的形态更多还是硬件为主,它很难彻底突破这一限制,真正做成一个开放平台,最后它与高通的路径就不可能一样。本质上,它们的竞争仍会是错位的。

但高通应该也会进一步强化它的技术要素。我们预判它应该会通过一些收购完成方案与平台支撑体系的建设。

当然,作为一个开放的AI平台,我们认为,除了技术,高通最紧迫的还是通过一些关键的垂直行业,率先落实实践,以加快推进生态体系构建。它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孵化功能,为开发者、依托平台的创业者消除早期风险,打通资本通道甚至变现渠道,从而快速驱动AI大规模落地。

高通4G时代的平台孵化经验确实值得延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