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行业新闻动态 > 英特尔鏖战移动耐力赛 欲构建新生态圈

英特尔鏖战移动耐力赛 欲构建新生态圈

时间:06-12 来源:3721RD 点击:

  记者最近注意到,多款巨屏手机新品均搭载了英特尔的芯片,这其中就包括联想K900、华硕Fonepad Note和中兴GEEK。

   这让记者联想到今年4月在参加2013年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时,英特尔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叙的一番话。他说,在5英寸以上7英寸以下的 大屏智能机上,英特尔产品的优势已经开始体现。这是因为英特尔芯片能够满足这种设备所需的功耗低、电池寿命强,计算能力强的要求。"未来英特尔也相信消费 者会采购越来越多的大屏幕终端,因为体验过大屏幕的终端,再回到小屏幕很难适应"。

  这些都表明英特尔正在积极响应外界的变化,他们的芯片越来越贴合移动终端的热点所在。就拿巨屏手机来说,这种产品的市场空间十分庞大,IDC驻伦敦分析师弗朗西斯科·杰罗尼莫就曾说,5英寸及以上屏幕的智能手机,在2011年时的销量只有120万,但2012年已多达2970万。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2013年1-4月份的市场数据也显示,巨屏手机的关注度 相较于去年同期仍在持续增长中。

  去年时,英特尔与联想、中兴、摩托罗拉在内的多个合作伙伴推出了多款手机产品,但市场和业界反映平淡。例如去年该公司与联想共同推出的K800手机,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款手机的出货量还不足5万部。

  造成这种尴尬情形的原因很多,很多观点认为,这与英特尔不久前刚离任的CEO欧德宁直接相关。由于判断失误和并未在移动终端领域为英特尔提供阶梯,让该公司迟迟未进入这个计算行业增长最为迅猛的市场。

   欧德宁确实有值得反思的时刻。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他当初曾拒绝为尚未推出的苹果iPhone提供芯片。"他们想让我们生产一款芯片,而且已经给出了报 价,一分也不肯让步,但我们认为这个价格低于我们测算的成本。我看不到利益,认为无法通过量产弥补亏损。但事后看来,我们测算的成本是错误的,实际的销量 比任何人的想象都高出100倍",欧德宁这样描述这个让他后悔不已的事情。

  但如果说欧德宁将英特尔带上了歧路,也并不准确。在其任上,英特尔在PC市场上的地位无人能及。并且,英特尔2011年和2012年在研发费用 上的投入高达195亿美元,这远远超过谷歌。在过去的两年中,英特尔还在建设工厂上投入了200亿美元。这等于是说,在两年的时间里,英特尔在研发和生产 上的投入就达到了惊人的近400亿美元。在欧德宁看来,这样做的理由是,"无论你开发什么产品,不管是服务器还是手机,最终的赢家都要拥有最优秀的晶体 管"。

  这显然为英特尔在移动芯片市场上的快速反应奠定了基础。有了充足的"后勤保障",其就可以尽情以后来者的身份在移动芯片的战场上拼杀。

  "英特尔给自己的定位是‘挑战者’,"英特尔产品架构事业部副总裁陈荣坤坦言,"我们确实是晚了",但他称:"我们有充足的现金流、丰富的资源以及各种必要的专利技术,今天论成败还太早。"

  虽然对自己有信心,但至少市场的反应现在还不明朗。美国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今年稍早前在报告中指出,这家通用芯片巨头在全球智能手机芯片市场的份额仍然低于1%,而采用ARM架构的高通和三星则分别以31%和21%的份额位列冠亚军。

   采用ARM架构的松散联盟是英特尔的噩梦。10多年前,ARM就已经主导了嵌入式芯片架构市场,而在智能手机出现以前,ARM架构更是集廉价和节能于一 体,这与移动终端厂商的要求不谋而合,在智能手机市场呈火山爆发时,ARM的股价自然一路上扬。以至于ARM公司的高层此前对媒体表示,他们并不认为英特 尔进入移动市场是个威胁。

  对于英特尔来说,加速推出适应移动市场的新品才是希望所在。在今年的CES展上,英特尔发布了代号为 Lexington的新款智能手机处理器,该处理器主要面向非洲、中国以及拉美和南亚等新兴市场。一个月后,它们又在巴塞罗那的MWC上发布了 Clover Trail+系列的三种处理器。英特尔宣称,Clover Trail+家族芯片已经能够与ARM产品媲美。

  不过,英特 尔与ARM在技术上的差距仍然明显。一位分析师就告诉IT商业新闻网记者说,近年来力攻智能手机市场的联发科,已开发出首颗基于ARM架构的八核芯片,预 计今年11月量产。而如今包括联想K900在内的采用英特尔芯片的中高端手机,仍是双核芯片。但陈荣坤对此回应道:"由于基于不同的架构,我们的双核产品 优于对手的四核产品"。

无论如何,英特尔在移动芯片领域的比赛是一个比拼体力和耐力的大考。"我认为英特尔仍然深陷困境,无法进入足以改变格局的重要领域,"台积电前 北美主管马格努斯·海德(Magnus Hyde)说,"保罗(指欧德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