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行业新闻动态 > 机器人有望成后PC时代家电主流

机器人有望成后PC时代家电主流

时间:11-20 来源:新浪科技 点击:

从1927年第一个机器人--玛利亚(《大都市》)开始,好莱坞在过去80年间塑造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机器人形象,如科幻史诗巨片《星球大战》中形影不离、似孪生兄弟的C-3PO和R2-D2,施瓦辛格塑造的钢筋铁骨的机器人"终结者"。

  现在,机器人已经走出科幻电影,逐渐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助老助残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清洁机器人、保安机器人……

  日前,有消息称,服务机器人有望在3至5年内走进中国家庭。这一说法能否成为现实?为此,《科学时报》记者特地走访了有关专家。北京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系主任王志良教授和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题项目主管刘进长研究员都认为,"这一说法还是言之过早"。

  难以统一的定义

  每个科技术语本应被赋予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有关机器人的定义仍然见仁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机器人,是指模仿人类的智能,以电脑为基础,加上传感器和机电设备一体化的设备,最主要是人工智能。"这是王志良的理解。

  "机器人就是具有感知、思考、决策和行为能力的机器。"刘进长给出了他的定义。"因为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

仿爱因斯坦人型机器人用于迎宾

帮助孩子们学习的玩伴机器人

中国制造的太空机器人

悟空机器人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注意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在剧本中,卡佩克把捷克语"Robota"写成了"Robot","Robota"是奴隶的意思。该剧预告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被当成机器人一词的起源。

  "机器人一词的出现和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问世都是近几十年的事。"王志良介绍了机器人发展的"三代论"。

  第一代是工业机器人(20世纪60年代问世):根本没有人的形状,只是一个机械臂,不配备任何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无法感知环境的改变而改善自身的性能、品质。这一代机器人已在我国大规模应用,科学研究价值不高,技术比较成熟。

  第二代是感知机器人(20世纪70年代问世):配备了简单的内外部传感器,能感知自身的运行,具有部分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在轿车制造中大量使用。

  第三代是智能机器人(20世纪90年代问世):目前尚在研究和发展之中,具有多种外部传感器组成的感觉系统,可通过对外部环境信息的获取、处理,确切地描述外部环境,能自主地完成某一项任务。"但是,不得不承认,即使是目前世界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机器人,它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非常有限,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预想的目标。"

  另外,王志良补充说,除了一般公认的物理机器人之外,现在网上还有一种3D虚拟机器人,成为机器人的一个分支。3D虚拟机器人,就是在计算机屏幕里推销、教学甚至看病的数字人。

  据了解,关于机器人如何分类,国际上没有统一标准。我国的机器人专家从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而特种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和机器人化机器等。

  阿西莫夫

  机器人三大定律

  在很多科幻小说或电影里,机器人有时是人类的好朋友、好助手,但有时也与人类为敌,对人类造成伤害。虽然科幻世界还只是一种想象,但人类社会将可能面临这种现实。

  因此,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于1940年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或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抵触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的存在,但不得与第一、第二定律相抵触。

  "机器人三大定律是人类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了对机器人行为的规范要求,并成为机器人设计工作者的准则。"王志良说,"过去机器人都在工厂里,并没有和人接触,但是逐渐地机器人进入家庭,与人相伴,主要接触儿童和老人,就会出现伤害人和被人伤害的问题。这是机器人研究中最大的科学问题和挑战,但是现在还很少有人考虑到。"

  那么,机器人的不断发展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吗?"不可能,这个时代还非常遥远。因为机器人永远都在人的控制之下。"王志良非常肯定,"机器人代表的是人类的一种梦想,人类制造机器人来代替人去完成一些比较危险的或超出人类能力范围的工作。机器人作为人类能力的延伸,代表了人类探索的梦想。"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