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武汉邮科院毛谦:光纤到户已成为业界共识

武汉邮科院毛谦:光纤到户已成为业界共识

时间:11-21 来源: 点击:

日前,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第六次会员大会技术报告会上,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专家毛谦表示,随着用户对宽带业务尤其是宽带视频业务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的金属线接入方式不能满足要求,光纤则是最好的接入技术,因此,FTTH|0">光纤到户已成为业界共识。

毛谦介绍说,国际上,光纤到户有过三次发展机遇,第一次是1987年左右,主要在法国、加拿大和日本市场,我国没有条件跟进。第二次是1995年左右,主要是在美国和日本。大约从2003年开始,日本、美国、韩国、欧洲一些国家又开始了部署FTTH的计划,FTTH进入了第三次发展机遇期。来自Ovum的研究资料指出,2009年年底全球的FTTH光纤宽带用户将会高达1380万户,其中有82%的用户集中在亚太地区。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个数字显然有些保守。根据Lightreading预计:全球光纤到户将快速发展,2011年可达到8600万户。

当前,我国各省、区、市均有FTTH的试点、试运营和商用网络,在高档住宅区、普通住宅、商业中心区、普通写字楼、网吧、农村信息化等方面均有应用。目前国内FTTH用户已超过10万户,预计到2007年年底,我国FTTH用户达到15万~20万户,2008年将达到30万~40万户。

目前,光纤到户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EPON|0">EPON、GPON|0">GPON标准先后成熟,正在研究开发10GEPON等标准。总之,FTTH在技术上没有什么大的障碍。

毛谦介绍说,除了技术之外,业界比较认同的推动我国光纤到户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业务需求、成本和行业监管问题。

业务需求看对宽带业务的需求水平是否已经超过了金属线接入技术所支持的能力。虽然目前多数宽带用户基本上是使用xDSL技术接入,主要用于上网,也没有感到有什么不便。但是已经有一部分用户开始体验宽带视频业务,如IPTV等。实际上,如果能通过宽带接入提供模拟TV、SDTV、HDTV、IPTV、VOD等最典型的视频业务,只要有丰富的节目内容,用户还是有很大需求的。此外,可视电话、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等应用也正在逐步推广,而且,网络游戏、虚拟现实、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视频互动业务同样大有发展前景。可以看出,只要有成熟的宽带视频业务推出,又有丰富的内容可供选择,人们对视频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永无止境。而FTTH是最适宜支持宽带视频及其互动业务的,任何金属线接入技术都无法与之比拟。此外,当前家庭网络(智能家居、数字家庭等)也开始发展,而以FT-TH为基础的家庭网络最容易实现,家庭网络(智能家居)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家庭网络将从高档消费家庭向普通家庭扩展,家庭网络的发展又会促进FTTH的普及与发展。

成本问题比较敏感,也比较复杂。涉及初期建设成本、扩容成本、运营维护成本和用户使用费等。初期建设成本和FTTH的普及推广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低成本利于推广,大规模推广又会使成本迅速降低。初期建设成本包括线路、设备两大部分。根据大量线路建设的经验,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成本进行统计分析的平均概念是:分摊到每户的线路成本已低于1000元,由于铜缆的不断涨价,两者的建设成本已经非常接近。设备费用和所需提供的业务、建设规模有极大关系。如果光纤已经预埋,则只需设备费用。而FTTH的运维费用较低,一般为金属线接入运维费用的三分之一。用户使用费涉及资费策略问题,由于提供的带宽大大高于金属线接入,使用费略高,但用户应该能够接受。

FTTH是实现"三网融合"的最佳方式,但是三网融合又受到行业监管的限制。行业监管涉及体制与管制等方面有关政策性很强的问题,相当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有大的突破。然而国家和政府已经在考虑这方面的问题。目前为了推进FTTH的发展,可以先制订FTTH有关的发展政策,推动宽带业务的健康发展,使FTTH快速发展,为三网融合创建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

毛谦介绍说,国内外有关光纤到户的标准开发进展都很快。国际标准组织,如ITU-T、FSAN、EFM、IEEE、IEC等都开发制订了与FTTH有关的标准。国内有关光纤到户方面的标准结合中国特色,有自己的体系。

目前,中国电信完成了试点、测试、选型,进行了集采,首批达4万线,并正在部署2008年的光进铜退实施计划。中国网通也进行了试点、测试和选型,即将进行集采。10月8日,中国网通香港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将投入150亿元实施部分地区光纤到户,预计在3~5年内建成。中国移动也实现了FTTx的多种应用,青海油田一次规模应用超过1万户;武汉市政府下发文件,确定2007年实现5万户,2008年为10万户,2010年达50万户。毛谦认为,光纤到户已具备推广应用的基本条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制订在我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