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光伏产业链上演冰火两重天
本的模式,在行业面临大洗牌的现在已不再适用,企业降低成本更多只能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竞争力来实现。
很多公司都在今年推出新的技术新技术,如单晶系统、边框改造等等。这些技术革新举措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光电转换效率,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每瓦的安装成本。
不过这一系列发生在光伏上游板块的可喜转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盈利状况,但尚不足以将上游企业完全带出亏损泥潭。而工信部在发布乐观数据的同时也向表达了对行业的担忧,"目前光伏制造业亏损状况未有根本性改变,从长期角度看行业仍面临深度调整。"
光伏上游板块本身具有高投资、高耗能等特点,且企业贷款历史包袱普遍较重,因此在行业的"回暖"初期,上游企业的整体盈利状况还在"盈利平衡点"上下徘徊。
下游:营收普遍低于预期
关键词:落地政策
作为光伏产业链中的应用终端,国内电站并网潮所带来的旺盛需求虽然使上游与中游企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受益,但其本身的经营数据却并未如预想的那样"漂亮",相反却是"处境严峻"。
导致光伏地面电站处境严峻的原因有很多,运维总监杨云以其自身负责运营维护的西北地区电站为例,罗列出了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一、西北部光伏大省就地电力消纳能力不足,长距离高压输电网络不健全,弃光限电现象严重。目前国内大型光伏地面电站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7月1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驻点甘肃监管报告》,报告称截至2013年底,甘肃省光伏发电装机容量429.84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但同期弃光电量约为3.03亿千瓦时,弃光率达到约为13.78%。杨姓运维总监称,弃光限电现象严重将直接导致投资商无法实现盈利预期。
二、西北省份补贴款到账周期过长,导致财务利息成本提高,影响新一轮融资贷款到位。"补贴款到账周期过长在西北省份是普遍现象,一般都会比东部省份多延长半年,政策规定的一年一次大多被拖延到了两年一次。如我在甘肃的一个电站,2012年建成补贴款两年都未到位。"杨姓运维总监称。目前,国内电站因发电成本较高尚不能实现平价上网,补贴款是电站一笔重要的收入。在西北地区电站发电量到位的前提下,补贴款是决定经营数据能否达到初始设计值的关键。电站最原始的财务预算是基于补贴款按时按量到位的情况下设计的,一旦补贴不能及时到位,影响的不仅仅是财务利息,也会让银行对电站的收益率产生怀疑。而此种不利的财务预期反过来也会削减其他开电站开发商的投资热情。
三、地方行政性支出项目繁多、标准不一。所谓的地方行政性支出涉及地方多个行政监管部门,如土地费、水土保持费、林地补偿费、气象监测费等等费用。这样的费用在每个省份的金额标准不一,例如在宁夏石嘴山地区,土地费是4元/亩,在青海是1元/亩,甘肃则是2元/亩。以一个50兆瓦的电站占地一平方公里来算,宁夏的土地费是6000元,青海的土地费是1500元,甘肃则是3000。
再如气象防御监测费,宁夏的收费标准是一万元/10兆瓦,甘肃则是4万元/兆瓦,有的省份没有这项收费,这类收费不仅标准不一,且收费合理性存疑。西北地区属于雷暴率较低地区,而且大多数光伏电站在设计施工时都有合格的接地设计,每年缴纳这样一笔价格不菲的气象防御检测费,其行政效用并不大。
运维总监杨云介绍,一个电站的运维成本主要分为5部分,人员成本占到总成本的30-40%左右,地方性行政成本也占到30%左右,剩余部分为生产维护成本、财务税收利息、折旧。以此比较,行政成本确实给一个电站的运维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 国家电网光伏电站并网检测能力达世界领先水平(02-22)
- 海南第一个大型光伏电站并网发电(11-19)
- 光伏市场回暖,重心东移(09-15)
- 光伏电站进入“拼爹”时代(10-06)
- 方大集团签署光伏电站投资协议 分布式光伏新龙头(10-27)
- 光伏产业巨额投资的背后是资本的狂欢还是产业的泡沫?(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