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行业新闻动态 > 薄膜晶硅未来之争:后进者的滋润

薄膜晶硅未来之争:后进者的滋润

时间:04-1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

瓶颈:国内并网发电政策

  在我国光伏企业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背景下,"只要海外市场一掐断,中国的光伏产  2008年,中国再次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大国",全年产量达到2.6GW,这已是全球总产量(7.9GW)的三分之一,排在其后的是德国,产量1.5GW,再次是日本的1.3GW。

  表面上,中国的光伏产业依然红火,但2008年第四季度海外订单突降冰点,给国内光伏产业敲响了警钟,国内光伏组件企业随之倒闭300多家。

  事实上,在我国光伏企业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背景下,"只要海外市场一掐断,中国的光伏产业必死无疑。"

  启动国内光伏发电市场是共识。

  不过,曙光已初现。

  2009年3月23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鼓励城市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

  办法一发布,国内的太阳能上市公司股价大涨,光伏企业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

  按照本次激励政策中采取补贴安装成本的办法,补贴上线为20元/W,以目前每瓦安装成本40元计算,补贴幅度已达50%。但财政部没有公布具体的可供补贴的总金额。

  根据4月20日推出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申报指南》,此次补助倾向于光电建筑一体化的项目,补贴标准不超过20元/W,而对于屋顶、墙面结合安装的光电建筑项目,则补贴标准不超过15元/W。"由于客观原因,目前市场还无法达到光电建筑一体化标准,实际能够享受到的最高补贴为15元/W。"

  同时,补助办法规定了示范项目必须大于50KW,即需要至少400平米的安装面积,而且先期投资需要100万元。如此,普通居民很难参与,符合标准的将是学校、医院和政府等公用和商用建筑。并且财政部此次补助只有太阳能光电应用业主单位和光伏生产企业才有资格申请。

  因此,建筑业主单位其实没有动力,只有光伏企业为了释放库存,提高远期效益而兴趣十足。据悉,已经有尚德、林洋、阿特斯等申报建筑项目。

  南京中电称,公司正上报太阳能屋顶计划,致力在国内争取拿到更多的首批示范项目。南京中电太阳能研究院院长贾艳刚告诉我们,目前已经成功获得苏州、江宁等多个地区200多千瓦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项目的工程计划。

  "但此次补贴办法,示范作用大于实际作用。"上海新能源行业协会的人士表示,此次补贴办法还是没有解决光伏发电的并网问题,而且发改委和电监会也没有相关文件出台。同时由于限制了居民用户的参与,国内光伏发电能力难以大规模爆发。

  而在德国,2004年推行光伏购电补偿,根据不同的太阳能发电形式,政府给予为期20年不同等级的补贴。购电补偿的推出成为德国光伏市场增长的催化剂,短短几年后,德国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场。

  西班牙在2007年和2008年推出了与传统电价几乎等价的鼓励政策,使得2008年西班牙光伏电池安装量达到2660兆瓦,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230万KW规模,仅次于德国,排名全球第二。

  而目前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仅为10万千瓦,其中2008年即贡献了4万千瓦的装机容量。

  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短缺,导致我国太阳能电池市场95%在海外,"受制于人"。

  2008年的金融危机,光伏行业受到冲击也最为明显。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魏光普教授指出,首先,应尽快实施上网电价法和国家财政补贴政策。目前的光伏发电成本已经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实施上网电价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实施后有实力的光伏企业就可以自己投资建设光伏发电站,为自己的产品找到出路。

  其次是大力推广用户光伏发电站,目前日本的1200万套发电站主要是用户发电,德国和美国等均大力发展用户发电。简单举例,居民在屋顶安装3KW(20平米)太阳能电池,全年可发电3000多度电,基本够用。若按每发一度电耗煤350克计算,可节约煤炭1吨。

  再是大力推广太阳能汽车,以及开发多种光伏应用产品。

  "中国至2020年太阳能发电能力有望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甚至达到2000万千瓦,至少是国家此前公布的180万千瓦发展目标的5倍。" 此前的一次光伏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王仲颖如此表示。

  180万千瓦的目标源于2007年8月推出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而如果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调整至1000万千瓦,则将是目前世界第二大光伏发电装机大国西班牙的4倍之多。

  届时国内光这一块新增的太阳能电池的需求量将达到10GW。

  薄膜未来之争

  谁拥有未来?

  2009年5月5日,在上海SNEC第三届全国光伏大会上,无锡尚德董事会主席兼CEO施正荣称,在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率只有6%或8%的情况下,是很难和晶体硅电池竞争的,长远来看,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必须要达到10%才有竞争力。

  此前,施正荣亦曾表示,自己搞薄膜搞了一辈子,还没有发现一种技术可以让转化率高于7%,何况现在硅料价格下降这么快,薄膜太阳能并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话音一出,顿时激起千层浪。

  刚刚在此次光伏会议上展出超大型5.7平米硅基薄膜电池板的河北新奥光伏能源有限公司,就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见解。

  "不是转化率的问题,是在不同应用领域谁更有优势的问题。"新奥光伏总经理万克家表示。

  欧瑞康太阳能中国区总经理孙海燕认为,薄膜与晶硅的竞争力,关键看双方的发电成本,以目前技术薄膜发电成本不会差。

  5月6日,欧瑞康太阳能宣布,非微晶叠层(Micromorph)薄膜硅太阳能光伏组件通过了所有所需的测试,获得TV Rheinland的IEC认证,转换率达到9%以上。

  薄膜、晶硅之争

  薄膜电池之争由来已久。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非晶硅薄膜就被研制出来,虽然成本低,但由于其转换效率只有多晶硅的一半,一直未得到发展。

  但随着晶硅原料的一路暴涨,薄膜电池的成本优势得到体现。近年来,薄膜电池的市场比例逐年上升。

  2008年,薄膜电池产量在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中急剧上升12.5%,而2007年只有7.6%。

  其中,First Solar的成功,为薄膜企业树立了标杆。

  2008年First Solar以540MW的产量在2008年全球20大光伏企业中位居第二(尚德为第三),当年的产量增长幅度高达152%,全球市场占有率为6.4%。

  而且,按照First Solar自己的目标,2009年其产量翻番到1GW。

  欧瑞康的孙海燕博士认为,从纯科学的角度而言,薄膜的单位成本不会差,我们测算的电池成本是0.93美元/W,发电成本是14美分/度,相当于0.96元人民币/度。

  事实上,按其所言,薄膜的发电成本已经达到了1元/度的理想目标。

  另外,根据First Solar第四季度的报告,First Solar是全球光伏企业首家突破1美元/W大关的企业,生产成本只有98美分。

  关于薄膜的未来,孙海燕博士认为,欧瑞康的转化率已经达到9%,但和晶硅的竞争更关键是看单位成本的多少,虽然多晶硅价格最近降到非常低的水平,薄膜的单位成本依然有竞争力。

  太阳能电池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晶硅太阳能电池和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其中,晶硅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发展最成熟的,在应用中居主导地位。

  但由于在过去几年中,国际多晶硅现货价格从2005年的35美元/公斤暴涨至2008年的480美元/公斤,价格低廉的薄膜电池得到了发展空间。

  2008年全球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92MW,同比增长123%。根据预测,薄膜太阳能未来的产能可能会达到整个太阳能行业的20%。

  但这并不代表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前景一片光明。

  随着多晶硅价格回落,薄膜太阳能的成本优势不再明显,特别是转换率不高、单位成本超过晶硅电池的企业,将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

  而且薄膜太阳能的前期投资非常高昂,其生产设备几乎是晶硅电池设备投资额的10倍,通常要耗资几亿美金。

  国内光伏龙头企业之一的江西赛维LDK将2009年1GW的薄膜太阳能产能缩减80%,或许是近期国内薄膜太阳能现状的最好注脚。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