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nm/14nm FinFET:开辟电子技术新疆界
时间:12-12
整理:3721RD
点击:
关注“集微网”,微信点播新闻、随要随有
来源: CTIMES 发布者:CTIMES
热度4票 【共1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3月28日 06:21
FinFET技术是电子业界的新一代先进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多重闸极3D电晶体,提供更
显著的功耗和效能优势,远胜过传统平面型电晶体。Intel已经在22nm上使用了称为“
三闸极(tri-gate)”的FinFET技术,同时许多晶圆厂也正在准备16奈米或14奈米的
FinFET制程。虽然这项技术具有巨大的优势,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设计挑战,需要整个
半导体设计生态系统的广泛研发和深层协作,才能够成功。
附图 : Cadence晶片实现事业群资深副总裁徐季平(Chi-Ping Hsu)
FinFET就是场效应电晶体(FET),名字的由来是因为电晶体的闸极环绕包裹着电晶体的
高架通道,或称为“鳍”。与平面电晶体相比,这种方法能够更妥善地控制电流,并同时
降低漏电和动态功耗。与28奈米制程相比,16奈米/14奈米 FinFET制程可以提高40-
50%效能,或减少50%功耗。有些晶圆厂会直接在16奈米/14奈米上采用FinFET技术
,有些晶圆厂为了更容易转移到FinFET技术,会让高层金属维持在20nm。
那么20奈米的平面型电晶体还有市场价值吗?这是一个好问题,在2013年初,20nm的
平面型电晶体制程将会全面投入生产,而16奈米/14奈米 FinFET量产还需要一到两年
时间。还有许多关于FinFET成本和良率的未知变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伴随
着新一代行动消费电子设备的发展,我们有理由更加期待FinFET技术。
FinFET设计挑战
和其他新技术一样,FinFET也引起了一些设计挑战,对客制/类比设计人员而言尤其显
著。其中之一称为“宽度量化”,因为FinFET元件最好是作为常规结构放置在一个网格
上。标准单元设计人员可以更改平面电晶体的宽度,但是不能改变鳍的高度或宽度,所
以提高驱动器强度的最佳做法就是增加鳍的数量。增加个数必须为整数 - 你不能添加
四分之三的鳍。
另一个挑战来自3D技术本身,因为3D意味着必须萃取和建模更多的电阻(R)和电容(
C)寄生。设计人员不能再只是为电晶体的长度和宽度建模,电晶体内的Rs和Cs,包括
本地互连,鳍和闸极,对于预测电晶体的行为都是至关重要的。还有一个问题是层电阻
。
20奈米制程在第一层金属(M1)下增加了一个局部互连层,其电阻分布是不均匀的,并且
取决于通道所放置的位置。另外,上金属层和下金属层的电阻率差异可能会达到百倍以
上。
还有一些挑战不是来自于FinFET本身,而是来自16nm及14nm上更小的几何尺寸。一个
是双重曝光(double patterning),这是20nm及以下制程继续沿用既有的193nm曝光
设备,而必须采用的技术。需要额外的光罩,搭配标色分解的制程,在不同的光罩上实
现布局特性。布局依赖效应(LDE)的发生是因为布局物件放置在靠近其他单元或装置
时,会影响其时序和功耗。而且随着几何尺寸的缩小,电迁移(Electromigration)
变得更显著。
EDA的重要角色
如前所述,上述问题主要影响客制/类比设计。如果数位设计人员能够利用自动化,具
备FinFET意识的工具和支援FinFET的单元库,将可发现,单元具备更好的功耗和效能
。但是,数位设计人员也会发现新的和更复杂的设计规则、双重曝光着色的要求和更严
格的单元和脚位限制。最后,有些SoC设计人员还会被要求来设计和验证数百万闸道的
晶片。设计人员必须在更高的抽象层次上工作,并且大量重复利用晶片IP。
EDA业界在研发上花费了大量的钱,以解决先进制程上的设计挑战 - 事实上,我们预期
,EDA业界在20奈米、16奈米和14奈米的总研发费用可能高达12亿美元到16亿美金。从
FinFET观点而言,例如,萃取工具必须强化,以便处理Rs和Cs,更妥善地预测电晶体
效能。这些Rs和Cs不能等待晶片成型后分析 – 必须在设计周期尽早进行,所以电路设
计人员和布局设计人员必须改变作法密切协作。
每项实体设计工具都必须能够处理几百条为了16nm/14nm FinFET技术而新生的设计规
则。包括布局、绕线、最佳化、萃取和实体验证。也必须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单元库的最
佳化。所以一个完善整合的先进制程解决方案将使客制/类比和数位设计变得更容易。
EDA供应商也是垂直协作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包括晶圆代工厂和IP供应商。来自
EDA和IP开发人员的回馈会影响制程发展,然后反过来要求新的工具和IP。例如,
2012年,Cadence、ARM和IBM间三方合作产生了第一个14nm FinFET测试晶片。
16nm/14nm FinFET技术将是一个Niche技术,或者成为IC设计的主流?历史证明,每
当创新出现,人们就会勾勒如何加以利用以实现新的、而且往往是意想不到的价值。
FinFET技术将开启电脑、通信和所有类型消费电子产品的大跃进时代。这就是为什么
Cadence公司坚信FinFET技术将为电子业界开创全新纪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致力于为
整个业界推动这项技术。
来源: CTIMES 发布者:CTIMES
热度4票 【共1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3月28日 06:21
FinFET技术是电子业界的新一代先进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多重闸极3D电晶体,提供更
显著的功耗和效能优势,远胜过传统平面型电晶体。Intel已经在22nm上使用了称为“
三闸极(tri-gate)”的FinFET技术,同时许多晶圆厂也正在准备16奈米或14奈米的
FinFET制程。虽然这项技术具有巨大的优势,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设计挑战,需要整个
半导体设计生态系统的广泛研发和深层协作,才能够成功。
附图 : Cadence晶片实现事业群资深副总裁徐季平(Chi-Ping Hsu)
FinFET就是场效应电晶体(FET),名字的由来是因为电晶体的闸极环绕包裹着电晶体的
高架通道,或称为“鳍”。与平面电晶体相比,这种方法能够更妥善地控制电流,并同时
降低漏电和动态功耗。与28奈米制程相比,16奈米/14奈米 FinFET制程可以提高40-
50%效能,或减少50%功耗。有些晶圆厂会直接在16奈米/14奈米上采用FinFET技术
,有些晶圆厂为了更容易转移到FinFET技术,会让高层金属维持在20nm。
那么20奈米的平面型电晶体还有市场价值吗?这是一个好问题,在2013年初,20nm的
平面型电晶体制程将会全面投入生产,而16奈米/14奈米 FinFET量产还需要一到两年
时间。还有许多关于FinFET成本和良率的未知变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伴随
着新一代行动消费电子设备的发展,我们有理由更加期待FinFET技术。
FinFET设计挑战
和其他新技术一样,FinFET也引起了一些设计挑战,对客制/类比设计人员而言尤其显
著。其中之一称为“宽度量化”,因为FinFET元件最好是作为常规结构放置在一个网格
上。标准单元设计人员可以更改平面电晶体的宽度,但是不能改变鳍的高度或宽度,所
以提高驱动器强度的最佳做法就是增加鳍的数量。增加个数必须为整数 - 你不能添加
四分之三的鳍。
另一个挑战来自3D技术本身,因为3D意味着必须萃取和建模更多的电阻(R)和电容(
C)寄生。设计人员不能再只是为电晶体的长度和宽度建模,电晶体内的Rs和Cs,包括
本地互连,鳍和闸极,对于预测电晶体的行为都是至关重要的。还有一个问题是层电阻
。
20奈米制程在第一层金属(M1)下增加了一个局部互连层,其电阻分布是不均匀的,并且
取决于通道所放置的位置。另外,上金属层和下金属层的电阻率差异可能会达到百倍以
上。
还有一些挑战不是来自于FinFET本身,而是来自16nm及14nm上更小的几何尺寸。一个
是双重曝光(double patterning),这是20nm及以下制程继续沿用既有的193nm曝光
设备,而必须采用的技术。需要额外的光罩,搭配标色分解的制程,在不同的光罩上实
现布局特性。布局依赖效应(LDE)的发生是因为布局物件放置在靠近其他单元或装置
时,会影响其时序和功耗。而且随着几何尺寸的缩小,电迁移(Electromigration)
变得更显著。
EDA的重要角色
如前所述,上述问题主要影响客制/类比设计。如果数位设计人员能够利用自动化,具
备FinFET意识的工具和支援FinFET的单元库,将可发现,单元具备更好的功耗和效能
。但是,数位设计人员也会发现新的和更复杂的设计规则、双重曝光着色的要求和更严
格的单元和脚位限制。最后,有些SoC设计人员还会被要求来设计和验证数百万闸道的
晶片。设计人员必须在更高的抽象层次上工作,并且大量重复利用晶片IP。
EDA业界在研发上花费了大量的钱,以解决先进制程上的设计挑战 - 事实上,我们预期
,EDA业界在20奈米、16奈米和14奈米的总研发费用可能高达12亿美元到16亿美金。从
FinFET观点而言,例如,萃取工具必须强化,以便处理Rs和Cs,更妥善地预测电晶体
效能。这些Rs和Cs不能等待晶片成型后分析 – 必须在设计周期尽早进行,所以电路设
计人员和布局设计人员必须改变作法密切协作。
每项实体设计工具都必须能够处理几百条为了16nm/14nm FinFET技术而新生的设计规
则。包括布局、绕线、最佳化、萃取和实体验证。也必须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单元库的最
佳化。所以一个完善整合的先进制程解决方案将使客制/类比和数位设计变得更容易。
EDA供应商也是垂直协作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包括晶圆代工厂和IP供应商。来自
EDA和IP开发人员的回馈会影响制程发展,然后反过来要求新的工具和IP。例如,
2012年,Cadence、ARM和IBM间三方合作产生了第一个14nm FinFET测试晶片。
16nm/14nm FinFET技术将是一个Niche技术,或者成为IC设计的主流?历史证明,每
当创新出现,人们就会勾勒如何加以利用以实现新的、而且往往是意想不到的价值。
FinFET技术将开启电脑、通信和所有类型消费电子产品的大跃进时代。这就是为什么
Cadence公司坚信FinFET技术将为电子业界开创全新纪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致力于为
整个业界推动这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