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研发问答 > 微电子和IC设计 > 微电子学习交流 > 国内微电子行业和中国足球很相似

国内微电子行业和中国足球很相似

时间:12-12 整理:3721RD 点击:
做了5年的ic设计,自己跳过槽,周边的同事也走马灯似的跳槽的跳槽,创业的创业,再看看现今的国内ic业,觉得真的和中国足球职业化很相似,发展模式和失败的模式。

哪里和足球一样了?你是说都在骗钱?没做出几个像样的产品?

那么 半导体行业协会 算是 和“足协” 类似的了?

10年,12年都有初始公司想做我以前从事的一个ic方向,都找我去聊过,在聊的过程中,我很惊讶的发现,他们预计招聘的人员名单上都是当初的老同事。当时我就很坦诚的告诉他们,当初我和这些同事所在公司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再找我们这帮人,而没有一个人能够有新的创意和经验,那么大家只不过就是再次重复以前失败的故事而已。我需要钱,也想公司上市,但是不想重复一个曾经的失败,再浪费2.3年时间。2,3年过了,这两家公司没有重启我曾经从事的项目,我感到很高兴,虽然自己没有机会跳槽拿高薪,还是在依旧公司拿着远远达不到wl版水平的薪水。另外看到最近某公司裁员不给赔偿的新闻,也觉得很庆幸,当初这家公司从我所在老东家挖了1/3人过去的时候,我们坚信其不会成功,所以没有跳槽。
我觉得最典型的是招人模式,特别是所谓部门主管,核心项目经理的选择上和足球队最开始选教练和队员思路基本一致。新成立的公司往往都只是在国内同行里挖人,但是挖人的时候往往忽略一个问题,被挖的经理,主管是在某个行业里有经验,但是经验归经验是失败的经验还是成功的经验,往往就没多少人看了。总是人高薪挖过来,投笔钱,搞两年,然后重复失败的老路。
所以说,国内ic业和当初国内足球一样,教练核心球员换来换去就是这些,但是这些人只有失败经验,没有成功经验,没有人知道怎么才能拿世界杯,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成功俱乐部。成功的道理只有一条,但是失败的经验千万条,圈子里所做的只不过是在不断积累着千万条失败的经验,但是对于ic业这样一个投入大,风险大的产业,除非政府烧钱,不然这个就是一条死路。

话也不能说这么死吧,以前的失败经验你们吸取以后难道还做不好吗?国内做的ic又不是什么特别高精尖方向的,都是asic居多,想做好也没那么难吧,关键是能否在合适的时间点推出客户需要的且性价比不错的产品

某些方向好像还真是这种感觉啊

中国人尤其适合两个行业,
炒房子,
炒菜。
做engineering不适合,也不配

中国微电子的问题在于错过了半导体高速发展的90年代,2000年之后半导体基本上向大者恒大的方向发展。如果抛开MTK,你会发现台湾也是失败的;如果抛开高通,博通,美国也不怎么成功;如果不算三星,韩国也比中国大陆前不了多少;更不要说欧洲吊丝了。现在的半导体本来就成了王者的盛宴。

美国最近几年还是出现了一些活下来的新IC公司
据我所知的主要在SSD和一些通信芯片上面
国内跟随别人的公司比较多

如你所说,现在ASIC不是高精尖,但是其系统复杂度是与日俱增的。基带,固件,mac层,驱动,应用层程序,缺一不可,再加上对其功耗和稳定性的要求,如果一个环节出问题,那么这个设计的市场竞争力都会下降,如果每个环节都出一点点问题,那么这个产品就没有了市场竞争力。
我以我做过的项目说,其实产品用也能用,但如果以一个产品完美为100分,可能国际一流厂商的是90分左右,二流厂商的是85分左右,三流厂商的是80分左右,而我们的产品一般就是80分左右,但是价格却比三流厂商的差。所以缺乏竞争力。
但是一个产品做到80分,说明其设计人员已经能够把握其中绝大部分的核心精髓,但是80分到90分的跳变,有点类似于需要武林高手打通任督二脉,如果依靠现有设计人员自己身提升,那么所花的时间和成本,是市场远远不能够容忍的。所以公司很多时候需要的是一个做该项目做成成功的人带团队,领导一帮熟悉该项目的工程师。
但从目前国内的ic公司看,大多数企业不管是从经济成本,还是公司政治格局上考虑,项目带头人往往都喜欢挖国内工程师,这就和当初中国足球改革之初,国内球队聘请国内教练一样的效果,教练就这点水平和眼界,难道还能真的冲出亚洲。

对,你的看法我也赞同,但是就错过高速发展的90年代,而言,其实还有2000年后的通信行业等机会,就拿我以前的老东家说,03年开始干,时机选得非常只好,台湾人比我们晚入行,都干成功了,但是由于没经验的原因,摸着石头过河,就摸了5年,然后出来的产品,产品出来时间总是比被人晚一点,性能总是比别人差那么一点,价格总是贵那么一点,所以到最后就是挣扎的活着。如果一开始就把摸着石头过河这几年所浪费的钱一次性砸到位,聘请有经验的团队带头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