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无线通信业界新闻 > AT&T的云战略不断调整,为何押宝云计算?

AT&T的云战略不断调整,为何押宝云计算?

时间:07-27 来源:互联网 点击:

没有时间再输了!我们认为边缘计算将继互联网之后,推动新一波创新高潮。

AT&T宣布重构65000个基站和5000个中心机房为边缘数据中心,用GPU芯片、通用硬件设备和软件代替传统基站和接入网设备,全面走向边缘计算时代,并开放接口激发新一轮创新。

这一次,和其软件化战略一样,调子很高,口号很响。

基站不再是传统基站,而是边缘数据中心。AT&T不再是传统运营商,而是比Google和亚马逊还逼格的云服务提供商。

对于5G未来,在AT&T的眼里只有三个字——虚拟化。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AT&T对于未来的5G网络的构想就是四大虚拟化:核心网和IMS虚拟化、CDN虚拟化、企业网虚拟化、固定接入网虚拟化和基站虚拟化。

而今,全面进军边缘计算战略与网络软件化战略无缝融合,必将进一步加速AT&T向IT转型。

C-RAN与边缘计算,重新定义基站

说到边缘计算,当然离不开C-RAN。

C-RAN这一概念由中国移动于2011年全球首创。目前,一些运营商已开始商用或测试,韩国KT和SK电信、日本Docomo已商用,我国也有多省在部署C-RAN。 

C-RAN概念不断进化,如今C的含义包括了绿色(Clean)、集中化(Centralized)、合作( Collaborative)和云(Cloud)。

集中化,指BBU集中于基带池,RRU拉远。

云化,指对BBU进行软件化,将基站功能转换为虚拟机,并运行于通用IT服务器上,接入网云化。

C-RAN和边缘计算在5G时代完美融合。

边缘计算,也可称为MEC,或叫雾计算,就是将数据中心下沉和分散,在靠近数据源的地方部署。

MEC与虚拟化的BBU池放在一起,实现本地存储、计算和应用,就近访问,加速内容、服务和应用交付,缩短网络时延,增强网络灵活性。

在5G物联网时代,大量的传感器收集海量数据,若将这些数据传送至数百公里之外的核心数据中心处理,不但时延高,且网络负荷大,因此,这些数据分析需在网络边缘处理,以减少时延和网络流量。

尤其是对于5G自动驾驶、智慧工厂等应用,海量数据需要实时或近实时分析,不能在遥远的数据中心或云端完成,需要在本地端处理的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的另一大优势是应用,它可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行业,包括车联网、医院、工厂等,比如,医院部署边缘计算作为本地化信息收集和报告平台,工厂利用边缘计算收集设备数据、监控设备,并实时向操作人员发出警告。

更重要的是,边缘计算可为第三方提供开放接口,以自主开发功能和服务,引入创新。

因此,这种开放的IT构架将在无线接入网侧激活新的经济和商业模式,这也是为未来5G网络切片铺路。

▲移动边缘计算用例,来源AT&T

AT&T为何发力边缘计算?

从AT&T官网看,其重塑云计算,发力边缘计算,目的是拥抱未来自动驾驶、AR/VR和工业4.0等低时延高可靠5G网络应用。

AT&T认为,其边缘计算就像一个无线超级计算机,无论你身在何处,随时随地为你提供移动的云计算服务。

1)未来将通过智能手机兴起AR/VR应用,但这些应用非常耗电,智能手机的电池续航能力有限,因此,大量的计算需要边缘计算来处理,再传给手机。同时,因为边缘计算的超低时延,丝毫不会影响用户的AR/VR体验。

2)自动驾驶每小时产生3.6TB数据量,尽管像刹车、转向和加速等关键功能不通过网络控制,由汽车在本地端自主完成,但大量的数据需要传送到云端分析和学习,也包括系统更新、导航地图更新,以及车联网连接交通控制系统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等,这一切都需要5G实时边缘计算来支撑。

3)边缘计算在工业领域也将扮演重要角色。有了实时边缘计算,连接机器手臂的所有有线连接将统统被无线替代,这利于工业自动化快速升级改造,加速工业4.0步伐。

AT&T计划,随着网络软件化、C-RAN部署,未来网络中65000个宏基站和5000多个中心机房均将成为边缘计算节点,以此构架全网分布式的边缘计算网络。

这样一来,数据再也不用来回传送到数百公里之外的核心数据中心,只需传送到离用户不到几英里距离的中心机房、宏基站和Small Cells里处理即可,大大降低了网络时延,满足未来5G实时业务交付。

复制苹果和Google,打造开放与创新的网

从最近AT&T高管们关于边缘计算战略的频繁发言中,不难看出,AT&T对于边缘计算更关注开放与创新。

AT&T官方公告表示:没有时间再输了!我们认为边缘计算将继互联网之后,推动新一波创新高潮。

AT&T实验室总裁兼首席技术官Andre Fuetsch认为,5G应该引入新的无线接入网构架,这个新的无线接入网应具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