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无线通信业界新闻 > SDN/NFV技术风头正劲,三大运营商如何布局?

SDN/NFV技术风头正劲,三大运营商如何布局?

时间:02-16 来源:互联网 点击:

部署。各种新建数据中心从设计上已经考虑了SDN技术,而原有数据中心扩容改造项目则相对比较复杂。运营商需要对数据中心资源池进行统一管理,因此数据中心的互联和跨数据中心的网络管理成为提高整体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关键。运营商网络在转型过程中,面临新旧网络共存,相互协调的问题,因此网络转型的节奏相对较慢。当前运营商的重点是实现业务的自动化部署,但是网络的可编程性并没有获得实质的提升。当然,网络的可编程性和网络的性能之间存在取舍,产业的发展有待于相关硬件技术的突破。我们认为网络开放是长期的目标,短期的重点是实现网络业务自动化,提高网络运营的质量。

新华三集团副总裁 毕首文:

国内三大运营商相继发布的网络重构战略已表明,SDN/NFV、云化技术等是网络重构的关键技术。为实现战略目标,运营商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网络框架、协调组织保障;其次集团层面近期与中远期目标明确,近期统筹力量从基础技术层面、网络层面与业务层面分别研究与部署。在基础技术层面重点研究架构演进、开源软件策略等;在网络层面主要从云资源池SDN/NFV、核心网&城域网NFV虚拟化、IP骨干网SDN调度方面进行场景试点及试商用;而业务层面重点投入新产品与新业务模型的开发;预期未来会经过2~3年的场景探索、分析总结、技术成熟,将会掀起全网的重构演进。

现阶段,运营商在部分省份已经在数据中心SDN/NFV、核心网NFV化、城域网vBRAS/vLNS资源池改造、IDC出口流量调度方面进行了小规模的现场试验,并在部分场景中获得了新技术带来的优势,比如城域网vBRAS在"小流量、大并发"业务时的高性价比。

在前期运营商项目中不难发现"标准"与"兼容"仍然是目前最大的挑战工作。由于运营商的网络建设需要各厂商提供纵向解耦、水平集成的产品,然而现实大量存在新产品跨厂商无法互通;跨不同云管理平台、虚拟化软件的兼容性;南北向接口不规范;甚至在部分标准协议(如Vxlan)都存在跨厂商互通性问题。其次,随着网络改造深入,还将会有现网存量设备的平滑改造、新老业务系统切换、新型网络运营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挑战。

截止目前,尽管SDN/NFV产品的并没有在运营商网络规模化商用,但前期的试点工作给运营商带来了充分的信心,另外互联网公司率先获得SDN/NFV技术带来的收益,产业趋势发展明确。相比而言,运营商市场注重"开源性"、"标准化"、"兼容性",故而发展进程稍慢,也为市场竞争提供了充分的时间。

3、 未来网络的建设将"不再是单厂商的独唱,而是多厂商的合唱"。基于SDN/NFV所倡导的开放理念,产业链需要构建全面开放、协作的产业生态,如何去构建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产业链各环节都做了哪些布局?

中国移动:

统一和开放的架构、标准开放的接口是实现这一点的关键,而且必须在SDN/NFV应用过程中坚定的推动开放和协作,否则可能形成更大规模封闭和单厂家环境。从运营商角度考虑,有几种方式,第一,通过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来规范产品开发,促进开放,这是传统方式;第二,通过基于开源的自主研发,掌握新型网络的核心部件(如Orchestrator、SDN控制器等),主动的构建开放的网络环境;第三,搭建成一定规模的试验性的试验网,组织构建开放互通的网络环境,在接近现网的环境中去实际推动跨层跨领域的开放和协同。

中国联通:

为了抓住SDN/NFV带来的技术变革机遇,并更主动应对其对运营商带来的挑战,中国联通在SDN/NFV各环节积极布局,与产业链各方合作开展了大量研发和试验工作。1、在标准与开源环节,联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深度参与,一方面积极参与ITU,3GPP,ETSI NFV,IETF等相关标准组织,另一方面积极参与ONOS、OPNFV和ODL等开源社区,尤其是作为ONOS和CORD的董事会成员在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在国内发起成立中国CORD产业联盟和基于SDN/NFV的产业互联网联盟,推动开源E-CORD在联通的试验和商用,开展面向5G的M-CORD实验;2、在产品研发环节,联通不但与大型的主流设备商紧密合作,成立SDN/NFV联合创新中心,也与多个中小型软硬件创新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聚合产业链各方进行产品协同研发;3、在商用部署环节,中国联通积极制定相关标准规范以填补当前标准的不足,并通过创新业务试点、试商用部署等多种途径推动相关产品或解决方案在现网部署应用。总之,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参与,加速了SDN/NFV在中国联通的部署,同时将中国联通SDN/NFV相关研发与试验成果反馈到产业链各环节中,也达到了推动产业链发展的目的。

华为网络产品线副总裁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