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无线通信业界新闻 > 爱立信:领航5G与物联网 加快行业数字化变革

爱立信:领航5G与物联网 加快行业数字化变革

时间:12-22 来源:互联网 点击:

根据爱立信的预测,2020年全球互联设备规模将达280亿,其中包括160亿物联网(IoT)设备以及15亿通过蜂窝网连接的IoT设备。至于5G,爱立信认为到2022年全球5G用户规模将达到5.5亿。

 

随着连接和数据量急剧增长,移动通信将无处不在,各行各业也都将通过数字化来实现业务转型,充分利用5G和物联网为工业制造、交通等领域带来的全新的可能性。爱立信正在不断创新,将行业领先的技术成果不断应用到5G和物联网中。

 

5G统一标准的推动者

2016年,5G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全球已经达成共识,5G标准将在3GPP的框架下来进行定义。2016年4月,3GPP召开了5G标准化首次正式大会,这意味着5G标准化工作已经启动。

"从时间表来看,2018年5G标准将初步出炉,2019年年底会完成第二阶段相对完整的5G技术规范和标准稿,2020年就可以进入商用部署阶段。"爱立信中国CMO常刚在接受飞象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爱立信一直活跃在5G统一标准的制定领域,从5G标准研发到5G标准的目标规划,以及正在进行的技术标准讨论,爱立信都在积极推动、影响和全面协调整个5G标准全球统一的步伐,引领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和发展。"爱立信是提交文稿数量最多的公司之一,我们的5G研究工作与3GPP时间表保持同步。"常刚表示。

目前全球已经达成共识,只有统一的5G技术标准才符合全世界共同利益。标准的统一,意味着5G产业链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和成熟起来,快速降低产业成本,实现全球化的规模经济效益。
常刚告诉记者,爱立信正在与标准制定组织、5G研究组织、运营商以及合作伙伴合作,推动全球统一的5G标准的形成。鉴于5G还需要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爱立信还在积极与更多行业进行合作,了解各个行业对5G的需求,最终形成一个符合各方以及更多行业需求的统一标准。
针对部分国家和地区在5G技术试验中采用了不同频段的问题,常刚表示,不同频段确实各有优势,爱立信对此持开放态度。比如低频段具有很好的覆盖优势,适合低功耗大规模部署场景,如海量的机器连接;高频段能够提供大带宽,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适合满足热点地区的高容量需求,但是覆盖能力较差,需要更密集的网络部署。"无论高频还是低频,爱立信都在推动相关的研究和测试工作。"常刚说。

5G践行的领航者

作为全球ICT行业的领导者,爱立信凭借全球视野、领先的技术与产品、专业的服务和强劲的研发能力,正在引领5G技术的持续发展。从推出全球首个5G测试床,实现峰值速率25Gbps,到推出业界首个完整的5G接入网解决方案,爱立信都已走在前列。

2016年,爱立信在5G方面继续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今年2月,爱立信5G无线原型在外场测试中下行峰值速度达到了25Gbps;6月,爱立信推出了软件驱动的创新5G插件,为现有的蜂窝网带来了重要的5G技术理念。同样在6月,爱立信5G原型在行进车辆上实现了7Gbps以上速率的连接。8月,爱立信又率先交付了5G NR无线系统。至此,爱立信成为了全球首个具有5G接入网所有组件提供能力的厂商。

不仅如此,为了推动5G的商用落地,爱立信还积极与全球领先运营商以及战略伙伴合作,共同推进5G步伐。概念验证、外场测试、结盟、战略合作,成为爱立信在2016年5G前进道路上的关键词。

2016以来,爱立信先后与Verizon、T-Mobile、DOCOMO、韩国SK电讯、德国电信、沃达丰、Orange、SmarTone、Telia进行了相关5G试验以及概念验证等,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爱立信深知,5G时代是共赢的时代,与同行者的精诚合作尤为重要。今年2月,爱立信宣布与思科和英特尔合作,为商业与民用住宅开发下一代5G路由器。9月,爱立信、奥迪公司、宝马集团、戴姆勒公司、华为、英特尔、诺基亚和Qualcomm共同宣布成立"5G汽车联盟",合众之力,为5G的商业化成功探索前进道路。

在中国,爱立信积极参与了中国5G的发展,与运营商客户签署了5G相关合作协议,与学术研究机构等合作探讨5G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早些时候,爱立信完成了IMT-2020 (5G) 推进组的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一阶段无线高频和网络切片关键技术测试,测试达到预期结果,并获得了表彰证书。

据常刚介绍,2016年初爱立信正式加入了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并在8月与中国移动完成了全球首个运营商网络控制的5G原型系统无人机外场测试。爱立信在今年5月还与与中国联通签署了下一代网络演进合作谅解备忘录,在随后的6月双方与高通联合完成了国内首个LTE三载波聚合大规模部署测试。

在备受关注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