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二号”发射成功,背后的技术支持有哪些?
9月15日22时04分,搭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 T2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备份产品的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成,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太阳翼展宽约18.4米,重8.6吨,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设计在轨寿命不小于2年,主要任务是接受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访问,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相关关键技术。
按计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后,将开展平台和空间应用载荷测试,并于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前,做好与神舟十一号飞船交会对接的准备。
长征二号F T2火箭与之前的长征二号F T1运载火箭技术状态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6次飞行。(杨欣)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单位,其所属20余家单位共提供多台套单机产品、大量工业基础件、电子元器件产品及软件测评服务,更为建设我国美丽太空家园做好了准备。
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在酒泉发射现场、副总经理刘石泉在北京指控中心指导发射。
在天宫二号飞行任务中,多个系统都含有航天科工的核心技术:
· 航天测控的地面测试设备在火箭、航天器研制、生产、调试的各个阶段为其进行全面的测试与诊断,提供全方位的"体检"服务;
· 金属膜盒作为天宫一号液体燃料贮箱的核心部件,是实现燃料在轨补加的基础,为长期在轨飞行的天宫二号提供持续不断的运行动力;
· 在宇航领域享有盛誉的梅岭锌银电池为长二F运载火箭提供持续电力;
· 表面波滤波器可以过滤各种干扰信号,使发射场指控中心清晰接收准确信号;
· 晶体元器件是天宫二号通信系统的"心脏",用于产生航天器通信用的频率信号,实现航天器和地面站的通信;
· 安全阀、自锁阀等各种阀门相当于为飞行器中的各类系统打造的专用"开关",肩负着不同的保驾护航任务;
· 同时,航天科工承担了几乎所有钛合金紧固件的研制和生产任务,如同人体的"筋骨",固定在飞船的每一个角落,将飞行器各零(部)件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安全之旅从这里开始
如果把天宫二号成功入轨过程比作一个新生命诞生过程的话,那么中国航天科工一院航天测控公司所做的工作就是孕期产检。在发射之前,在火箭、航天器研制、生产、调试的各个阶段为其进行全面的测试与诊断,提供全方位的体检服务,确保天宫二号这个新生命的健康诞生,从而在完成飞行任务时具有安全可靠的先天优势。
此次任务中,由航天测控公司研制的地面测控设备在发射前对火箭各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自动化测试。该系列测控设备安放于发射场,主要用于长征运载火箭的故障检测处理系统、遥测系统、外安系统、全箭空调系统的地面测试、发控过程中的自动化检测与控制,为运载火箭的维护和成功发射提供了重要保障。
航天测控公司针对航天器运行状态监测,研制了"航天器测试数据自动判读软件",该软件通过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等手段,把航天器专家脑海里的知识和经验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和执行的信息,用以描述航天器实际测试中出现的各种状态,建立和完善了"航天器专家知识库",实现了航天器专家知识、经验的数字化,有效解决了以往人工测试中无法对海量数据、高速数据实施准确监视的问题。
为了满足大数据量、高速、实时判读的要求,有效减少监视过程中的虚警,提高判读的准确率,研制团队全体成员对软件的判读方法和处理性能进行了优化和提升,处理速度提升了20%,;可处理的专家判读知识使虚警率降低了90%。
打造天宫二号的"能源基地"
大型液体燃料贮箱是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的关键技术之一,而膜盒是该贮箱的核心部件,属国内首创,国际上也仅有少数国家掌握此项技术。此前我国的运载火箭都有类似技术,但不论是固体的、还是液体的都是一次性的,而南京晨光为天宫产品研制的贮箱膜盒实现了可反复加注、重复使用的目标,这项技术的突破和掌握,使只能在一定时间内运行的飞船变为长期在太空运行的"工作站"。也就是说,当空间站贮箱膜盒的燃料排放到一定程度需要补充时,由地面发射货运飞船,将燃料带入太空,在与空间站对接后,实施膜盒燃料的加注,如此反复,达到空间站长期在太空运行的目的。当然,燃料的排放极其缓慢,一次加注后,它能使用很长时间。
"
- RFID技术成熟 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04-03)
- 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微波技术交流展览会(07-29)
- RFID系统监控在家病人状况即将启动(08-17)
- 无线的未来取决于天线(07-26)
- Intel呕心沥血的硅光子技术终于达展示阶段 提供高达50Gbs频宽(07-30)
- 分析称iPhone 5将同时支持3G和4G(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