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无线通信业界新闻 > 移动支付的利与弊

移动支付的利与弊

时间:09-06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国内手机市场份额两大巨头华为和小米先后发布了基于手机芯片的支付工具Huawei Pay 和 Mi Pay。这标志着继苹果和三星之后,中国手机厂商也已开始进入移动支付市场。再加上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扫码支付方式,今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出门可以不带卡、不带钱,只带一台充好电的手机,就能方便地购物、乘公交、上班打卡。那么,同样是刷手机,基于芯片的支付方式与扫码支付有何不同?虽然不再有收假币和找零的烦恼,但手机支付会不会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普通消费者需要做好哪些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手机支付时代呢?

  手机支付

  银联和银行发起反击

  如今移动支付工具之丰富简直让人眼花缭乱。若以品牌分,国外有苹果的Apple Pay,三星的Samsung Pay,沃尔玛的Walmart Pay,国内有支付宝AliPay,腾讯微信支付,苏宁易付宝,银联闪付QuickPass。若按支付技术分,有条码支付、指纹支付、声波支付、刷脸支付、光子支付、虹膜支付等等。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尽管线下支付工具名目繁多,但最主流的移动支付方式仍是条码支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线下条码支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扫二维码支付率先普及。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受理终端的业务模式,让消费者摆脱了对银行卡的依赖。它具有进入门槛低、便捷等特点,适用于对传统POS收银成本敏感的小商户的日常小额交易。再加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对商户高额补贴抢占市场,短短两三年的时间,扫码支付就在移动支付市场上树立起了垄断地位。易观支付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支付宝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高达63.41%,腾讯旗下的手机QQ和微信支付支撑的财付通市场份额则为23.03%。相比之下,银联仅有0.69%的市场份额。

  "这时银联和银行都意识到,刷卡支付的习惯正逐渐被刷手机所取代。因为没有人会长时间拿钱包和卡,人们拿着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我爱卡网站主编董峥介绍,"如果人们消费时不再刷卡,银行就不知道消费者是在哪里花钱,这在大数据时代是很可怕的事情。银联作为卡组织和结算通道的地位也受到威胁。所以银联和银行都需要一种基于手机的支付方式来与扫码支付正面交锋。于是NFC非接触式支付方式成为最有利的武器。"

  NFC,又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这个功能是指当两个NFC设备相连接,便可以进行点对点数据传输,除了进行支付,还可以用来下载音乐、图片互传和交换通讯录等。NFC技术对设备的要求高,不是随便拿出一张印有二维码的纸就可以扫,所以推广起来有一定难度。但也正因如此,它的安全性相对较高。NFC技术诞生几年以来一直不温不火,让这种技术真正火起来的就是苹果Apple Pay的诞生。苹果与VISA、万事达和美国运通三大卡组织、美国主流发卡行和主要化妆品、百货类、餐饮类商户达成合作后,将硬件、卡组织、发卡行、收单机构和商户受理融合到一起,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移动支付体验和完善的受理环境,用户无需输入支付信息即可实现支付,受到消费者好评。

  在Apple Pay的启发下,银联连同各家银行开始摒弃基于卡片的NFC技术,转而投向研发手机与POS机之间的NFC交互技术,并在去年上线"云闪付"手机支付功能。该功能不需要"解锁、亮屏幕、打开APP"等步骤,手机用户可以在黑屏和无互联网的状态下支付。随后银联和各家银行联合商户推出一大波优惠,希望吸引消费者。我们现在看到市场上无论是Apple Pay、Samsung Pay还是Huawei Pay、Mi pay,均是与云闪付合作推出的支付产品。但是,消费者要使用Pay类支付就必须购买指定款的手机。这是目前NFC技术推广的最大障碍。 

  国产手机

 

  绑卡体验更轻松

 

  今年2月苹果手机的支付工具Apple Pay刚登陆国内市场时,由于"设置"功能有缺陷,不少消费者吐槽"支付3秒钟,绑卡3小时"。这次Huawei Pay和Mi Pay正式上线之前聘请了大量公测人员优化使用体验,尤其在绑卡方面吸取了经验,令手机App绑定银行卡的过程顺畅不少。

 

以绑定Huawei Pay为例,华为手机支持手动输入、摄像头扫码输入和自动识别卡号输入三种绑卡方式。消费者首先要检查自己的设备。目前支持Huawei Pay的机型只有华为Mate S、荣耀V8(全网通)和荣耀8三款手机。手动绑卡时,打开"华为钱包",登录华为账户并设置密码或指纹。然后选择"Huawei Pay",点击"添加银行卡"。此时,如果手机没有打开NFC功能,系统会提示,请进入"设置"选项打开NFC功能。NFC功能在部分手机中是默认开启的,小部分手机需要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