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圈网红的“工业4.0”投资逻辑
,但是光有数据中心,没有应用,数据怎么来呢?所以像西门子这一类的公司,需要依靠大量并购应用类的软件公司,将收购的应用插入到自己的基础数据软件里来,才能实现数据的闭环。
因为巨头需要做大量的并购,所以这个圈层内的资金流动其实是很多而且很频繁的。当然这个领域的新兴创业公司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因为巨头看不上,机会主要在一些成立多年,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工业软件公司,他们很可能会成为巨头的并购标的。
这个圈层我曾经想过要深度介入,但是最后还是放弃了,只保留一点财务顾问和海外收购业务,因为目前巨头的并购领域主要集中在国外的软件公司,在国内做这方面的财务投资无异于赌博。
第三个圈层,是工业服务商
其实第二圈层的西门子、SAP也属于工业服务商,不过这里主要还是指中小型服务商,包含两种选手:一种是过去做IT软件或者系统集成的,现在主要活跃在各类云平台和工业SaaS软件领域。
另一种是做自动化硬件和系统集成的,现在主要活跃在数字化工厂的实施、设备物联网领域,也有一部分涉足MES的。
这个圈层是工业4.0这个IP最积极的推动者,因为他们能见到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也可能是当下最赚钱的公司。
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这个领域其实是最没有投资价值的。
因为工业服务虽然是一个超大的市场,但是这个概念下的细分领域太多,需求千差万别,每个服务商几乎也只能满足一小块的需求,每一个细分市场中流动的资金量其实都不大。
更重要的是,国内工业服务商的核心普遍是人的Knowledge和行业资源,而不是产品的技术壁垒,这个行业随着用户和员工的增加,边际成本不是递减的,而且管理成本还是随着规模的扩张而递增的,所以工业服务商依靠资本的力量是无法建立起绝对竞争优势的。
无论是自动化系统集成商、IT系统集成商、还是所谓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他们都可能是赚钱的生意,但并不是适合的投资标的。
而工业软件商、自动化硬件商、机器人厂商,能够建立起一定的竞争壁垒,但是他们的成长速度过慢,满足不了财务投资人的退出需求,所以这类企业通常只有在上市前的PE阶段才值得进入,天使和VC期并不适合做财务融资,我们水月系在这个领域,主要集中在战略投资和上市前的短期融资服务上。不过对于早期的工业服务商,我们也确实有很多关注,主要是为了打通第四个圈层的生态,而并不会涉足这个阶段的投融资。
第四个圈层,是利益相关者
这个圈层非常混杂,主要是以往各周边行业的人,被工业4.0的热点吸引而来形成的。比如以前做会展的搞工业4.0会展、以前做猎头的搞工业4.0招聘、以前做管理咨询的搞工业4.0咨询、以前做精益生产的、做大数据的、做人工智能的、做媒体的……包含我本人这种做工业4.0投融资的,还包括我们正在组建的区块链底层技术公司,都属于利益相关者范畴。
因为这个圈层属于行业的交叉点,说是工业4.0,的确有那么一点生搬硬套的感觉,所以直观感觉上往往是忽悠扯淡的居多。但是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聚集,意味着工业4.0的生态正在逐渐形成,当这个生态圈比较完善的时候,整个行业的财富机会就会爆发出来。
利益相关者大多没有直接的投资价值,但是却有非常大的生态资源价值。我们水月系在上个月进行了全面的业务调整后,拿出了一部分股权,专门用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这也是我们整个业务生态闭环的关键。
第五个圈层,是工业制造商
工业制造商,用工业圈的语言来说,就是业主。这一类企业在中国是最多的,他们构成了中国制造业的底层基础。
工业制造商还要再细分为国企和民企两种,国企由于是非市场化行为,投资人的利益难以保证,所以机构投资人通常不愿意介入,而且国企从银行融资是很容易的,他们通常也不会做股权融资。而对于民营制造企业而言,在整个工业4.0领域,他们是关注最多,但是行动最少的,原因很简单——看不懂、没钱。
工业4.0领域目前基本是一头冷一头热。
工业服务商那一侧是很热的,中国现在每天都有各种论坛去宣讲"工业4.0解决方案",但是业主那一侧反而比较冷,因为他看不出实际的经济价值在哪里。
拿数字化工厂来说,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莫过于西门子、施耐德、ABB这些巨头了,可是有关它们的裁员信息一样是满天飞;至于国内的典型,海尔、沈阳机床、宝钢等等,好像业务表现也不是很好,甚至有一些发工资都有困难,说明他们的生意也不好做。
所以数字化并不是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它既不是制造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只是一个辅
- 物联网应用如何寻找买方市场(09-24)
- 深入中国首条工业4.0示范生产线,RFID标签不可或缺(03-28)
- 工业4.0在物联网时代发展到底有多快?(06-13)
- 中德合作主打智能制造的“工业4.0”(07-06)
- 工业4.0(也称为集成工业互联网)是目前产业界激烈讨论的主题(07-11)
- 工业4.0的出台是当前制造业面临很大的压力(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