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物联网技术为桶装饮用水市场 开疆破土
桶装饮用水市场的日益繁荣,是广大城市用户群体追求健康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这部分与健康、饮食安全相关的刚性需求,使桶装水产品也随之发展的越来越丰富。各种成分、特点、品味的产品几乎覆盖了从"婴儿用水"到"茶饮用水"的所有生活场景,同时,其价格也令人眼花缭乱。在超市内仅4升、5升桶装水的标价就会从5元跨越到45元不等。而实际上这些错综复杂的产品规格和标价的真正价值内涵却很难让消费者准确把握。再加上"天然直饮水"、"弱碱性水"、"富含X矿物质水"等等的名头,消费者理性选择的可能性越变越低。同样,饮用水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究竟要如何区分各种产品的内在差异?又该使用什么手段为消费者提供一个相对理性的选择依据和饮食安全保障?首先,当然是要最大限度的体现出优质水源地有限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其次是提供一系列与饮用水卫生、安全直接相关的产品信息服务手段,这样才会形成一个对产品、消费者以及市场流通等多方均有利的行业发展基础。
与此同时,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是针对18.9L标准桶装水的供应与服务问题。现有的供应链末端水站式服务方式,成为了标准桶装水市场良性发展最大的阻碍。因为这部分产品覆盖生活面最广,产销量巨大,安全问题就会显的尤为突出。但是现有的这种末端水站式服务模式不仅没有有效地承担起配送、服务、反馈和安全保障工作,反而形成了一个更加让人头疼的问题怪圈。末端服务商手中完全掌握着水产品、消费用户和产品销售收入这三大利器,饮用水生产企业却又无法真正有效的对自身产品与服务进行监督管理。就连消费者如何选择桶装水品牌,也基本是由服务商的强力引导来决定;销售资金回笼较慢,用户和市场需求变化不能及时反馈到水企等状况难以改善。在服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经常以消费者选择换一家水站的方式来解决。更严重的是其中还有比例惊人的假水问题。
以上的种种情况,成为桶装饮用水市场发展扩大中最不和谐的音符,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为饮用水的生产、供应、服务及消费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引入物联网技术,在水桶内植入超高频电子标签,利用物联网信息化手段标定桶装水生产企业、水源地及桶装水产品本身,就可以在生产、供应、服务消费、旧桶回收等各个环节建立起一个可记录、可查询、可追溯,可监管和快速反馈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相关政府部门高效监督桶装饮用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成为最基本的服务功能。同时,用电子标签标定桶装水并为各饮用水生产企业、各水源地及各种规格的水产品提供准确、真实、有效的数字化认证。这样的信息化认证不但有利于消费市场的精细、精准划分,更能真实地体现出不同水产品的内在价值和水企自身的品牌价值。而电子信息载体(超高频电子标签)引入的数据安全策略又能使假水无处藏遁形,为消费者权益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
目前,已经能够看到许多在桶装水水桶上植入超高频电子标签的优秀专利。更有大型桶装水生产企业主动引入超高频电子标签用于管理18.9L水桶的重复使用次数,控制物流损失的实际案例。虽然这会增加包装成本,但是在每年超过42亿只18.9L水桶庞大的流通量和新旧桶循环交替的供应流程中,这部分成本完全可以摊销而不是简单地由水桶生产企业或者饮用水生产企业直接承担。
由于引入了物联网元素,这部分成本同时也带来了更具吸引力信息化经营管理空间和更有效的末端服务手段。
被电子信息标定过的桶装饮用水产品,可以通过广域互联网实现供应链的全程管理,并通过"+互联网"的技术理念,形成一个全新的水产品服务体系。其中包括网上订水,个人定制配送服务,在线交易和支付,即时问题反馈等多元化服务方式。用户可通过网络直接向水厂反馈服务状况,达成水企业对服务层的主动管理机制。在这样的新模式种,全新的配送服务体系可以是独立的第三方,也可以在互联网模式下与物业管理公司相结合的形式。在为物业增收的前提下,进一步贴近客户群,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在"+互联网"模式下的末端服务,可最大限度的征集了本地劳动力,甚至在居民小区内提供自取水返还服务费的精简配送策略;减少配送人员数量,降低运营成本,缩短送水时间。特别是在年节和长假期间有效地保障配送服务。
被标定,可追溯的桶装水产品与桶身的二维码,配合网络结算手段,就能够实现客户端的安全交易和即时支付。
网上支付在覆盖面非常广的18.9L桶装水市场不仅仅是一种方便的支付方式,这种方式
- 物联网技术都采用哪些不同频段?(08-23)
- 未来物联网技术谁主沉浮?多模产品成趋势(05-31)
- 移动数百亿投资物联网技术究竟有何特点?(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