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的中移动“和包”:现在又要重新发力
"两大阵营在博弈中错失了发展的时机。"第三方支付提供商Ping++CEO金亦冶向新闻记者谈道,"最后发改委把技术标准的主导权交给了银联以避免跨领域垄断,虽然双方达成了妥协,但由于政策原因运营商在体系中已经落后,未来是否能杀回来还很难讲。"
关注移动支付多年的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刘春泉对此亦深有体会:"两大派系对NFC支付标准话语权的博弈耗费了过多精力,导致移动运营商的支付产品一直没做起来,市场化程度也不高。因此给了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扫码支付、在线支付应用后来居上的机会。"
如果说技术标准只是应用层面的交锋,那么商业模式的各怀心思则真正导致双方难以通力合作。
通过对比Apple Pay与银联以及中移动与银联的合作模式,孙任认为,中移动的商业模式很难刺激银联的积极性,而Apple Pay的模式显然更符合银联的利益价值。
"具体对各家银行而言,Apple Pay的模式中,客户是银行的,服务也是银行的,用户在苹果的机器上绑定一张卡就好;但中移动模式里,平台是中移动的,服务却是银行的,哪家银行都可以加入,中移动从中收取租金。"孙任表示,中移动模式让银联阵营没有特别大的动力参与其中。
不过孙任也指出,Apple Pay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非常微妙。基于2015年国际芯片卡标准化组织EMVCo的数据显示,至2015年6月全球所有银行卡交易中间基于EMV标准(银行卡从磁条卡向智能IC卡转移的技术标准)的交易中最高的是西欧的97%,亚洲、中国也很高,但美国市场上基于EMVCo芯片卡的交易仅仅占到1%。
"并不是Apple不想做,只是它真的认为自己在没有市场环境的时候做这样一种基于芯片的手机支付是没有前途的,所以直到市场启动那一刻它才会去做这个事情。"孙任说。
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离不开市场的成熟,目前市场上安卓机和苹果机的比例大致上是4:1,其中大概只有两成安卓机具备NFC能力。因此即使今天,整个智能终端具备支付能力或潜在支付能力的手机是比较少的。
早年中移动"和包"进入市场的时候,智能终端市场NFC的渗透率无疑更低,且当时市面上商用的磁信号的POS机是主流,拥有NFC POS机的商户太少。
由于种种市场限制,大部分用户无法使用这样的服务。所以,不仅"和包",在全球市场提前涉足该领域的谷歌Wallet、Square等基于NFC的移动支付应用也一直不温不火,难言成功。
电信行业资深研究者付亮认为,除了移动"和包"外,电信、联通也推出过"翼支付""沃支付"等产品,最终也都没有成功,"三大运营商的国企管理方式不适应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未能利用互联网最大化地传播自身的支付品牌。"
这些都是"和包"发展过程中磕磕绊绊的原因。跟谨慎、冷静的苹果相比,"和包"多少有种生不逢时的遗憾。不过随着移动支付新时代的到来,"和包"似乎又看到了续命的机会。
"和包"相关负责人对新闻记者表示,跟不支持公交应用的Apple Pay、Samsung Pay等支付手段相比,满足"刷手机乘坐公交地铁"刚性需求让"和包"更具黏性。此外因为Apple Pay、三星Pay采用的是全终端方案,用户在更换手机时需要迁移原手机应用及数据,而"和包"NFC的用户在更换手机时只要将原来NFC-USIM卡插入新手机即可继续使用。
"对于当前大多数用户频繁更换手机的使用习惯来说,使用和包NFC更为便捷。"该负责人告诉新闻记者。
中移动还表示,今年将加大与终端厂商的合作力度,通过促进终端厂商对NFC手机支持力度的提升,让NFC手机的渗透率持续增长。同时面对商户,"和包"NFC还会开放更多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应用通过其平台发布。
"这次Apple Pay借银联杀到移动支付领域,利用巨头效应将市场搅动起来。有了这条‘鲶鱼’,对和包这个产品来说反而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应该乘势而上。但是大国企是否拥有跟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相抗衡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还不好说。"刘春泉说。
- 北京移动对首款TD版OPhone手机补贴3000元(11-27)
- 中移动今年TD基站将覆盖所有地市(01-27)
- 中国移动发布9款物联网模块 TD三款GSM六款(04-28)
- 中移动“4G一期”以F频段升级为主 厂商积极备战(04-28)
- 魅族:不向中国移动“恶势力”妥协(06-13)
- 首款TD-LTE手机将面世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