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的未来在智能手机里
如此测试也能够为你节省不少费用。
用智能手机自拍已然成为潮流,而基于智能手机的体检工具才刚刚出现。用手机自行诊断耳部感染,只是第一步。如今的应用程序能够处理各个身体部位的问题,包括眼睛、口腔、肺部和心脏。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先进医疗成像设备都呈现小型化:手持式超声波设备已经进入市场,部分医学院开始向学生发放这种工具,替代传统的听诊器。手持式MRI(核磁共振成像)设备距离进入市场也不远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工程师提出打造智能手机般大小的X光片生成设备。
未来10年,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你都将能够监测几乎任何一个器官系统,因为业界在开始制造纳米传感器来将其嵌入你的血流。你体内的这些微型传感器能够在血液中浮动,也能够固定在小血管的小支架上。之后,你将能够持续监测你的血液状况,恶性肿瘤、重要组织的自身免疫攻击或者动脉墙上会导致心脏病或者中风的小裂缝一旦出现,都能够检测出来。
人们常说,美国即将面临严重的医生资源短缺问题。DIY医疗技术的普及肯定会对这一说法提出挑战。
不过,有一科目确实已经出现专业医疗人员不足的问题:精神卫生。智能手机在该领域尤其能够派上用场。新式应用旨在依据各种实时数据来量化你的心理状态,如音调和声音变化、面部表情、呼吸型态、心率、皮肤电反应、血压,甚至你的邮件和短信通讯的频率和内容。
得益于虚拟精神病医生意想不到的优势,人们不久后或许能够更进一步。最新的研究(包括盖尔·卢卡斯发表的论文和去年发表在《计算机在人类行为研究中的应用》杂志上的论文)显示,相比现实中的人,人们更愿意向计算机或者"虚拟人类"倾诉内心的想法。随着机器能够量化人的情绪,甚至提供虚拟咨询建议来帮助弥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人们或将迎来新的方式来改善个人心理健康。
尚存隐忧
上述的医疗愿景令人兴奋,但也引起了一些重大但不失合理的担忧。在这些工具普及之前,它们都必须经过临床试验的验证,必须被证明不仅仅有益于健康,同时也能降低成本。否则,一切数字化医疗的构想都会是空谈。
此外,纵使有的情况下数字工具更有利于推进治疗,但人们也不能够完全依赖它们。新型高科技工具固然能够直接、快速且廉价地向消费者提供有用的医疗信息。但亲身会诊永远都将无可替代,因为重要且严肃的事情需要面对面的交谈——而不需要键盘。
尽管业界在获取个人医疗信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在洪流般数据的处理上还远远跟不上。在保护宝贵的个人健康数据隐私,阻止个人数据被卖给第三方或者防止被黑客窃取上,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我们在数据分析上也没什么进展:我们趋于囤积大数据,但在从中提取重要信息上做得还少之又少。为了避免使得事情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病患生成的新数据并没有流入传统医院和电子健康档案,包括来自传感器、实验室检验、自检、DNA测序或者自动成像的数据。
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但任重道远。这些障碍不应该让我们停止利用眼下所取得的进展。
真正的革命不是来自在智能手机上拥有自有的安全而深入的医疗数据库,而是来自云端,从那里我们能够整合所有的个人数据。
数据潜能
当数据洪流得到正当的汇集、整合和分析的时候,它将会在两个层面带来巨大的新潜能——个人层面和整体人口层面。一旦我们所有的相关数据都可以被追踪和机器处理,识别没人能够独自检测出的复杂趋势和交互作用,那我们将能够提前诊断出很多的疾病。
以哮喘发作为例。容易在体育课上哮喘发作的青少年可获得空气质量、空中花粉量等环境方面的全面数据,以及身体活动、血氧浓度、生命体征和胸腔运动方面的数据;他们的肺功能能够通过智能手机的传声器进行测量,他们的一氧化氮水平能够通过其呼吸进行抽样检测。之后,那些信息可以结合来自其他受追踪的哮喘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通过手机短信或者语音信息发出警告,提醒他们哮喘即将要发作,告诉他们该用哪种吸入器进行防止。
同样的流程也可以用于防止心力衰竭、癫痫、严重抑郁和自体免疫疾病发作。这可以挽救无数人的生命。
我们简直无法想象我们将能够从全新的开放医疗世界了解到什么:汇聚来自数百万人乃至数十亿人的数据的海量在线信息资源。想想Facebook能够从超过10亿人获取社交数据吧,而这里说的是汇集之前从未被聚合或获取的海量医疗信息。患有新疾病的人可利用开放医疗资源来匹配跟他们的病情最为相似的人,以帮助决定最佳治疗方案。
将数百个传感
- 2012年美国RFID医疗市场将达30亿美元(01-04)
- RFID系统监控在家病人状况即将启动(08-17)
- 美高森美提供新型RF模块助力植入式医疗设备(02-20)
- 经济发展新引擎——物联网(12-02)
- 物联网六大优势助医疗提升效率(08-04)
- 中国十大智慧医疗企业一览(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