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超材料 驾驭电磁波改变世界
表了一篇关于新型超材料宽频带隐身衣的论文,成为超材料科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刘若鹏及团队成员做出了一块类似黄色搓衣板的复合材料,该材料能够在无线电波和微波下成功"隐身"。业界泰斗史密斯教授在成果发布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一成果与此前的成果相比就像白天与黑夜一样具有颠覆性意义,它让隐身材料对于电磁波响应的频宽向红外线和可见光迈进了一大步。"他还认为,这一成果的诞生将推动很多商业应用的产生。
对于刘若鹏的5 人团队来说,这一学术成果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为他们回国创业找到了支撑。"我们在正式回国一年多前就已经开始筹划创业的事情了。超材料强调的是根据需求调节电磁波的逆向设计思维,隐身衣仅能成为学术的里程碑,而我们要把学术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刘若鹏如此宣称。2008 年底,刘若鹏和张洋洋率先回国考察,张洋洋参观了苏州的创业精英大赛。"那时国内对于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支持力度很大,我们颇受鼓舞。"张洋洋回忆说。他们走遍了中国大部分可能创业的地方,不过最终他们选定了深圳。
"深圳对于我们这群初生牛犊的年轻创业者的包容性更强。这里的投资者心态很开放,他们愿意为仅有一些希望的项目做尝试,这一点与美国很像——我们在这里找到了硅谷的感觉,"刘若鹏说,"而且这里孕育了腾迅、华为这样一些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创业氛围很好;当然,这里还是我长大的地方。"2009 年7 月,深圳科学技术委员会专门为刘若鹏的团队项目举行了包括学术界、投资界和企业界人士的专家评审。评审顺利通过,而在评审中,刘若鹏遇到了松和资本董事长厉伟。厉伟当场决定,投资刘若鹏团队1,000 万元。
在深圳科委的引荐下,刘若鹏团队见到了另外两位天使投资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冯冠平和迈瑞医疗董事长徐航。研究材料科学的冯冠平刚开始听说项目时还颇为怀疑,但在与刘若鹏团队见面深入了解后,认为项目很有价值,于是也决定投资1,000 万元。
徐航是三位早期投资人中企业家的代表。"我从没把对光启的投资看作是一项投资,"徐航对《福布斯》中文版表示,"当时看到(刘)若鹏的团队很有朝气,听说他们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我就毫不犹豫地决定投了。我对他们说,如果能做出商业化的成果当然很好,如果做不出,把中国在超材料领域的研究做到世界领先也很不错。我当时的想法是,说不定能支持个‘钱学森’出来。当时投资的唯一条件是,他们必须回国创业。现在看来,他们的发展远远超越了我的期望。"
2010 年7 月,在取得博士学位后,刘若鹏团队回国,正式成立光启理工院。由于超材料在中国还是全新的行业,光启的商业和发展模式也完全不同于其他企业。光启理工院作为民营研究院,兼具企业化的科研院所与科研化企业的双重特征。在成立之初,光启获得了3,000 万元的风险投资,随后获得了广东省、深圳市政府一些列人才引进的科研专项经费资助,并提供相应办公地点和实验设备购买补贴。研究院成立后,在研究院的运营模式上,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光启理工院成立之初,刘若鹏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三个层面:一是广泛吸引超材料领域的全球人才;二是通过大量申请超材料技术相关的专利,构筑企业未来发展的技术壁垒;三是努力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可以商用的产品推向市场。
"光启成立后,我们便将自己的定位明确为超材料技术,而非仅仅是超材料本身。一切与驾驭电磁波相关的技术都可以被称为超材料技术,而超材料仅仅是驾驭电磁波的手段之一。"刘若鹏解释说。超材料技术在全球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其中有大量的底层专利可以申请。"通过专利申请,我们一方面可以构筑自己在知识产权领域长久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这些专利还可以转化为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在这方面,他把高通的模式作为光启的榜样。目前,光启在超材料技术方面的专利数量已经达到2,000 多项,其中大部分是发明专利。
在超材料实验室产品变为市场可接受的商业产品方面,刘若鹏更加不遗余力。2010 年12 月,光启的超大规模可拼装天线问世。一年后,光启推出文章开头提及的全球首款超材料平板卫星天线。"我们是做超材料技术的企业,但我们唯一不卖的就是材料,我们卖设备和解决方案。"
相比于传统锅式天线,光启的超材料天线的优势体现为高通信性能、更轻薄,而且在户外安装可以抗击各种恶劣气候。此时,中国广电总局正在做一个卫星电视的"村村通、户户通"工程。一位参观了光启理工院的广电总局领导对光启的平板卫星天线印象深刻,他提议光启将天线安装到北京
- 短波通信为何经久不衰?(09-19)
- 清华大学航电实验室完成轨道角动量电磁波27.5公里长距离传输实验(03-02)
- 【冷知识】对通信基站谈“辐”色变 真的科学吗(07-18)
- 电子设备电磁波竟然能“治癌”?(09-19)
- 超材料领域学术话题(11-07)
- 新型超材料,可让任何表面变天线(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