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中国”战略下的驻地网建设
"宽带中国战略"的核心在于提升用户的入户带宽,实现宽带的真正提速。2011年岁末曾有报告指出国内宽带"缺斤少两",中国网民使用的实际宽带下载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是"假宽带",一时"假宽带"一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从2012年起,"宽带中国"战略有了实质性的政策推动,工信部出台新政将通过几年时间对中国的网速进行"降价提速",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推进3G和光纤宽带网络发展,扩大覆盖范围。争取到2015年末,城市家庭带宽达到20Mbit/s以上,农村家庭达到4Mbit/s以上,东部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家庭达到100Mbit/s。
宽带驻地网的定位
宽带驻地网(或者宽带接入网)介于IP城域网和用户(集团客户、家庭客户)之间。随着数据骨干网、城域网等建设的发展,驻地网的"繁荣"是理顺成章的下一步,尤其是对最后一公里的市场争夺战,表明了驻地网将成为明天中国城市宽带服务的市场焦点。而随着中小企业、个人企业、SOHO商务等的发展,未来的宽带接入面对的服务对象不仅是社区,还有企业和个人,谁拥有今日的接入口,谁就拥有明日的市场。
驻地网规划建设是典型的业务取定型网络,目标是实现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客户覆盖而专门建设的典型业务接入平台。驻地网依托现网的光纤资源,能够向客户提供大带宽接入的业务,更适合承载较大颗粒的业务,如WLAN 热点接入、集团客户、家庭客户业务等。
随着我国光进铜退进程的深入开展,PON网络在带宽升级、业务承载和无源网络维护等方面的优势逐渐被运营商普遍接受。目前,宽带接入网主要采用基于PON技术的FTTx网络为主,对重要集团客户采用类似基站回传的MSTP/PTN网络接入。
宽带接入驻地网工程的规划应与城市规划、通信发展规划和通信发展总体规划相适应,近期建设方案应与远期发展规划相结合,因地制宜,遵循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前瞻性、相对稳定性,力求在经济上达到效益最大化,在技术上符合整体通信网络的发展需求和方向。
驻地网PON网络规划模型
构建基于PON的宽带接入网络,一般采用"综合业务接入点+主干光缆+配线光缆+末端光缆+驻地网"的模式进行规划建设。
宽带接入驻地网在现有传送网络中的定位如下图1所示。
宽带接入PON网络可划分为网络侧和用户侧两部分,其中网络侧主要为"PON设备(OLT PON口)+主干光缆环(大芯数光缆+光交接箱)+配线光缆环(大芯数光缆+光交接箱)";用户侧主要为"用户端管线(光交接箱至用户端的管线)+驻地网(分光器、ONU、楼道交换机、驻地网光纤、驻地网铜缆网、用户端设备等)"。
驻地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1.管道资源建设
在宽带接入网管线资源建设的同时,应加大用户预覆盖力度,在适当考虑备用资源的情况下,可按2?4孔管道的容量建设从用户光接入点至市政管道人井或架空杆路的管线资源,对于重要集团客户的引入,应按双路由方案建设。
用户驻地网内,从用户光接入点至建筑、楼道的管道资源安全性普遍较高,容量需求可按2?4孔管道(110或等效)进行建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争取资源成环。
对于楼宇内通信槽道、暗管等资源,应避开强电等路由,选择便于安装、维护的位置进行建设。
2.缆线资源建设
在用户驻地网内应遵循以下原则建设光缆系统。
(1)对于业务量较大、用户密度较低的高档小区用户考虑以FTTH的方式接入,其它情况可考虑FTTB等方式接入。
(2)一般采用G.652光纤类型,在有特殊要求的室内环境下可适当采用G.657光纤。
(3)用户驻地网内需根据系统光功率预算选择光纤接续方式,在满足系统余量、功率预算的前提下,可采用冷接方式进行光纤接续。
(4)积极采用微管、微缆等方式部署管线系统,提高管道利用率,做到"一次布放,长期使用"。
(5)在槽道无法建设的室内区域,必须使用套管等方式对光缆进行保护,原则上禁止出现无保护措施的光缆段落。
(6)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合理的光缆建设,用户驻地网分配光缆一般按8?12芯的容量进行建设,如果客户密度较大,可根据需求选择大芯数光缆。入户光缆可根据需要采用2芯皮线光缆,入户电缆则应以五类线为主。
3.ONU部署与分光器布放
按照应用场景和安装位置的不同,ONU可分为楼道型ONU,家庭型ONU等数种。
采用FTTH建设模式时,ONU在用户放装时配备。
采用FTTB建设模式时,应积极采取"汇单元"模式,ONU相对集中部署,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有源节点数量;每个"汇单元"规模不宜过大,应控制在32户以下,ONU至家庭内信息点的五类线长度应在90米以内。
当某个驻地网的ONU占用的光纤数量超过引入光缆芯数的60%时,建议
- 超宽带无线技术(09-07)
- 中国联通宽带光缆传输技术(01-06)
- 全面解析MMDS无线微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01-10)
- 超宽带无线电中纳秒级脉冲产生研究(01-10)
- 演进中的VoIP来电ID技术 (01-11)
- 论超宽带技术UWB的基本特点以及其发展(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