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技术文库 > 电磁环境测试和覆盖测试的实际应用初探

电磁环境测试和覆盖测试的实际应用初探

时间:03-01 来源: C114 点击:

电磁环境测试是电磁兼容分析的必要基础环节,通过现场测试得到的数据,比理论计算和计算机仿真更能反映实际情况。

本文以长江沿线重庆-黄石段350MHz电磁环境和覆盖测试为例,就测试中的具体做法和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同行进行探讨,以便相互促进。

全面做好测试准备工作

长江沿线重庆-黄石段350MHz电磁环境和覆盖测试有以下几个特点:时间长,路途远,既有陆地上的测试,也有水上测试;既有固定站点的测试,也有移动中的测试;既是一个站点一个区域的单独测试,又是连续成面成线的测试;既有山区、丘陵、平原不同地理环境站点的测试,又有重庆、武汉这样的大城市和人口少、经济落后地区的测试。因此,准备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我们主要作了以下准备:

(1)针对频段和业务范围,查找相应的测试标准

根据测试内容、范围、要求及工作频率,确定测试频段适合的通信系统业务范围。查找与之相应的国标或行标,掌握指标要求。

(2)向建站单位了解站点基本情况

向建站单位了解有关参数,如建站地理位置、天线距地面高度、天线尺寸、系统的C/N值、G/T值、调制方式等。

(3)完善测试方案

测试方案必须详细周到,包括测试方法、原始记录、报告制作、与相关单位确定测试时间、车船交通等,都应考虑周全。

(4)测试仪器准备

我们准备了两部经计量的仪器设备,泰克YBT250和安立MS2721A两部便携式频谱仪。还准备了笔记本电脑、GPS、照相机、读卡器、接线板、扎带、温湿度计、TX710-350车载吸盘天线、天线馈线、记录本、必要的工具等,专门定制了相应频段的高增益玻璃钢天线,并对转接头和馈线损耗进行了测定。根据用户设备接收灵敏度、测试系统天线增益和馈线损耗,初步计算出刚刚能打开通信设备静噪的信号场强的频谱仪读数。

把握好测试过程

2.1电磁环境测试

为获得精确的测试数据,必须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连接设备,并保证人员和设备安全。

2.1.1设备设置

进行电磁环境测试时我们使用增益大于8dB的鞭状天线,馈线损耗小于2.2dB。所用泰克公司YBT250基站测试仪,扫宽300kHz,分辨率带宽为1.46 kHz,测试仪灵敏度达-125 dBm。

同时我们还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在拟建台址上,天线高度为设计高度。

(2)正确设置频谱仪主要参数。根据频率和信号,正确合理设置输入衰减器(Atten)、扫频宽度(Span)、分辨率带宽(RBW)、视频带宽(VBW)、参考电平(RefLevel)、检波方式(Detectionmode)等主要参数,以获得准确的测量数据。

(3)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和保存。数据和图形的采集记录是形成报告非常重要的环节,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排除不符合实际的。

2.1.2监测结果

我们对设台单位将使用的7个频点27个预建基站的电磁环境分别监测,并保证了充足的测试时间。其监测结果是:

(1)基站楼顶临市区繁华街区或机房内有其它发射设备,底噪有较大的起伏,例如洪湖、武汉、黄石基站。

(2)有被测频点被占用。如邓家口和武汉站这两个区域,均有一对频点存在同频占用的情况,经监测其讲话内容认定为某交通部门的临时占用,经与相关管理部门协商妥善解决了这一问题。

(3)其他各站在7个频点上较干净和宁静。根据"来自电视广播业务、陆地移动业务的干扰信号电平应符合GB13618-92的规定,在与所测试的陆地移动业务同频段时,保证落入陆地移动业务收发信机输入端的干扰信号电平应比正常接收信号功率电平低8dB~17dB。"规定要求,我们测试发现:所测站址均在预指配的频点上,电磁环境较好,可以满足使用需求。

2.2覆盖测试

为能得到较为理想的覆盖测试条件,我们使用了陆上中转台和高增益玻璃钢全向天线及30m长的低损耗馈线,在预选站址上架设天线,高度为设计高度。

2.2.1设备技术参数

设备型号及主要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

2.2.2测试方式

覆盖测试采取的方式为:把测试人员分成基站组和移动组两组,共同完成了11个站点的覆盖测试。具体过程如下。

(1)基站组的工作

基站组先进行电磁环境测试,做好原始记录。

电磁环境测试完成后架设陆上中转台,接好双工器,双工器的收发端口要与陆上中转台的收发端口正确连接。双工器的RFIN端口与中转台的TX端口用短馈线直接相连,RFOUT端口与中转台的TX端口用短馈线直接相连,ANT天线端口用30米长馈线与高增益玻璃钢天线相连。如果接线不正确,设备就不能正常工作。陆上中转台和双工器的连线如图1所示。

\

图1 陆上中转台和双工器的连线

然后正确设置好触发门限,门限太高将使实际的通信距离缩短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