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微波射频 > 微波射频行业新闻 > 浅析RFID3大阻力及其解决之道

浅析RFID3大阻力及其解决之道

时间:01-08 来源:rfidworld 点击:
射频识别成本标准市场成熟度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它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交换数据达到识别目的。

RFID 拥有可读性好、可重复使用、小型化、穿透力强、存储量大和环境适应性好的优点,而RFID的推广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顺利,世界上许多大型零售企业都因为没有很好地调和这种矛盾,最终导致RFID 应用计划放缓。

美国Eyefortransport 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影响RFID 应用于物流管理的阻力中,最突出的3 个因素是成本、标准和需求。

1 成本

标准是影响RFID 应用普及的一个重要方面,被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认为,随着中国标准和各个相关组织的协调,标准的解决并不是一件难事。因此,RFID的价值或投资回报是政府、企业CIO 踌躇不前的关键。成本问题包括标签价格和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两个方面。

1.1 标签价格

目前,每个传统条形码的价格是0.25 美分,而一个RFID 标签的价格大约是30~40 美分,是条形码价格的100 多倍,巨大的成本差距严重地阻碍了RFID技术的普及。

为了降低RFID 标签的价格,使供应商接受RFID技术,实现RFID 的普及应用,飞利浦和德州仪器联手推进Gen2 RFID 的研发。Gen2 技术可以大幅提升标签的性能,并降低标签价格70%以上,使标签低于10 美分变成了现实。与此同时,意法半导体公司,通过降低晶片打磨、切割及天线封装与测试成本,简化芯片架构,缩减用户闲置功能,改进的天线嵌入基材更小的封装,推出价格低廉的下一代UHF 芯片,实现5 美分标签的目标。

据业内人士预计,当全球的RFID 标签需求量超过50 亿片后,成本将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地降低到2 美分左右。未来10 年里,RFID 标签将逐步替代现有条形码。

1.2 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企业的信息化有4 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网络基础设施的搭建;第二阶段是企业内部信息化,如MRP、ERP 的实施;第三阶段是扩展到企业外部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上的企业间B2B 交易;第四阶段是构建全球协同电子商务数据平台。目前我国企业大部分还都处在第二个阶段的水平,而RFID 发挥其最大投资回报,则需要企业对产品的信息由闭环应用延伸到开环应用,RFID 将在第三阶段信息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为第四阶段平台构建出标准化的自动识别基础设施环境。

企业需求层次是一方面,成本又是另一方面的问题。沃尔玛2004 年销售额接近3 000 亿美元,宝洁为500 多亿美元,按物流费用以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水平1 / 10 计算,每年有几十亿至几百亿美元的规模,所以像沃尔玛花30 亿美元的投入来部署RFID 以升级其供应链是可以理解的。在中国,目前也只有大型企业才敢当第一轮RFID 的吃蟹者。

尽管我国RFID 应用状况不容乐观,但是面对可以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娱乐方式的RFID 技术,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RFID 的应用。

其实,国外政府也是推动RFID 技术的重要力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指出,国外推进RFID 应用的驱动力,一是政府,如美国国防部、海关,二是大企业,像沃尔玛、麦德龙这样的跨国公司。我国缺少大企业的驱动力,但是政府的驱动力却很大,这样就形成了我国应用RFID 的一个特色:政府监管项目好于企业商业项目。其中值得关注的例子如:铁道部将所管辖的55 万多车辆加装了RFID,实现了车辆的实时管理。这是我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应用系统,效果非常好,不仅减少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水平,还明显增加了经济效益,仅车辆资源占用费一项每年就可增收3 亿多元。

此外,还有许多地方政府也在"十一五"规划中设有RFID 应用项目,如湖南省公安厅交管局计划总投资3.5 亿元,采用RFID 技术对省内车辆实施监管。

由此看来,只要政府科学地规划,通过各监管系统的信息化,可以较快地实现RFID 技术所需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例如对于所有车辆的监管、集装箱的监管、危险品气瓶的监管等。企业的应用就可以利用这样的基础设施来管理物流和供应链。在一些危险品物流监管系统的案例中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模式:政府投资建设基础网络和监管系统,并在一定规则下向企业开放。企业利用这样的系统一方面向监管部门报送信息,同时实现对自身物流的实时监控。这样的模式为我国加快采用RFID 技术的普及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2 标准

标准问题目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数据格式不统一。每个RFID 标签都会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