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模拟电路设计 > 路基施工中的测量介绍

路基施工中的测量介绍

时间:12-14 来源:互联网 点击:

搞好测量工作, 确保工程质量

摘要: 测量工作是基层施工单位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本文介绍了路基路面及桥梁构造物等方面的测量放样工作中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 测量; 放样; 工程质量

近几年, 全国各地新修道路中, 高等级公路正逐渐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 高速公路因其投资规模大, 施工工艺复杂, 技术标准高更成为重中之重。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 如何搞好测量工作, 就成为每一个施工技术人员关心的问题。

一、施工前期的测量工作
对于施工单位来说, 搞好施工前的技术交底, 明确设计意图, 是施工顺利进行的保证。高速公路属于线形工程, 随着电磁波测距仪的广泛使用, 道路施工测量控制网中, 已经较少, 甚至不再使用过去常用的三角网布网形式, 而更多采用精密测距的单一导线布网形式。因此, 施工前, 应首先进行恢复定线的工作。从勘测结束到施工前这段日子里,设计单位设置的导线点和水准点常有丢失或碰动, 所以应在施工前对原点进行复核, 并加以校正。导线点, 水准点, 恢复以后, 应进行路线中线的标定, 由于是对原地面进行第一次开挖和清理场地, 所以路线中桩精度可以略低。

二、路基施工中的测量工作

( 1) 路基平面位置极坐标放样方法在道路施工中, 过去常采用的放样方法是: 偏角法、切线支距法、辅助切线法等等, 但是随着公路等级的提高, 这些方法的弱点和不便之处就变得明显起来, 高速公路经过田地、沟河渫和丘岭, 因此, 路基的填、挖土方量很大, 路堤填方高达6m 以上, 甚至最高处超过十几米; 并且路基填筑采用分层压实的方法进行, 每一层上的中桩必然在施工中被掩埋和破坏。如果采用偏角法, 主点就常常会被破坏, 给测量工作带来很大不便。目前在高速公路施工中已经广泛地采用了全站仪作为测量手段,测量工作的劳动强度得到很大改善, 因此, 相应的放样方法, 也就进一步简单化。全站仪的测角精度一般都在“1.5″~3″”以内, 测距精度1mm+2ppm~3mm+5ppm 以内, 因此采用方便, 简单的极坐标法放样,就完全可以达到精度。其优点在于首先, 不担心路基填筑时, 路线中桩被破坏, 路基上任一桩号中桩都可根据需要随时设定。其次, 宏观控制功较好, 一次置镜可放样1km 左右的路段。就精度的整体性而言, 得到充分保障。

(2)路基高程的控制路基是分层填筑压实, 因此每一层的标高都需严加控制。一方面是施工质量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施工过程土方计量的依据。施工水准点应该在设计的首级水准点上进行加密, 每150m左右设置一个, 水准点闭合差f≤±20L(L 为水准路线长度)。由于路基的高程控制精度略低于路面结构层的精度, 因此, 考虑到全站仪的先进性, 有时也可采用三角高程法进行水准点的联测。公式如下: h=stga+i- L+K, i 为仪高, L 为镜高, K 为球差, 大气拆光改正值用此方法进行水准点布设时, 采用对向观测, 取二者高差平均值。当前全站仪的内存模块中都已有三角高程测量的功能, 只须输入仪高, 觇视高, 温度和气压值, 就可自动进行计算。在通视状况良好, 温度、气压较合适时, 三角高程完全可取代普通的水准测量, 精度可以达到三等水准。但是, 三角高程的球气差改正本身依据的就是经验公式, 测距、测角时外界干扰太大, 比如当电磁波经过水面, 稻田时, 局部地面的球气差影响非常大; 另外, 仪器距觇标较远, 对点精度较低, 测角精度较差, 因此实际测出的高差往往不甚理想。

( 3) 路基变形观测( 沉降观测) 在南方水网密布地区, 软土地基分布较为广泛。在道路施工中, 路基的沉降量一般都比较大, 因此, 加强软土地基的沉降观测工作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软土地基的沉降对路基质量影响很大。测出的最大沉降量可达26cm。

软基的沉降观测工作应该在路基施工初期进行。当软土地基处理完毕后, 应立即埋设沉降板, 测定沉降板初始高程, 定期进行观测, 计算沉降量。当路基填土高度达到沉降杆杆顶时, 马上接杆测高程。必须引起注意的是: 切实保护沉降杆, 是搞好沉降观测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由于现场施工人员的粗心大意, 造成的沉降板破坏, 对后续的观测工作引起的损失无法弥补。有的施工技术人员并不重视软土地基的观测工作, 其实由于路基的沉降给工程施工单位的损失都是相当大的。因此, 软土地基的沉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 4) 结构物及桥梁的测量放样一般来说, 通道、涵洞只要确保中心桩号的精度和通道几何尺寸, 整个构造物的精度就会较易达到。但是桥梁特别是大型桥梁的测量放样就必须慎重进行。中小型桥梁长度较短, 能常使用一个导线就可完成测量任务, 因此, 它们的整体顺接精度较易保证。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